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知了在叫的夏天,读《三国演义》忘记酷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昵称:弘毅】

我非常喜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记得初中暑假的时候,忘了初一还是初二,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暑期写作业写得让人心烦。无意中从父亲的柜子里翻出来一套绣像版的《三国演义》,就是里面带素描画插图那种,有点象连环画风格,每章也就那么一两幅而已,不过还是吸引了我。

因为是原著古文,那时对于我来说,有些地方还看不太懂,主要是看热闹。尤其是三英战吕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以及诸葛亮火烧新野,智算华容等环节。虽然有些字不认得,但囫囵吞枣还是能体会到文中的意思。我对关羽的忠义以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尤为折服,当时就想着要有他们那样的本领就好了。

后来喜欢《三十六计》、《鬼谷子》等书大概就和看《三国演义》有关,总想学一些计谋。但那毕竟是在战争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懂得:人还是要实在些好,现在又不是战争年代,做人要耍心眼,玩计谋终是长久不了的。所以后来对谋略方面的书也就淡了下来。

《三国演义》当时比较吸引我的一个是人物形象描写非常有特点,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一个人鲜明个性特点。比如在桃园三结义前面分别有刘备、张飞、关羽出场的片段。描写张飞写到:

一看此段描写,立马眼前就浮现出了张飞粗犷、大大咧咧,豪放的个性特点。

还有一个就是《三国演义》当中故事情节非常精彩,作者描写笔法非常有画面感。比如在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一段。文中写到:

仅仅几十字而已,就一波三折,让人内心跟着悬念起伏。另外作者描写时,往往先把声音以及具有明显色彩的内容带入,最后出现人物,往往让人内心产生好奇感,始终拉动人的好奇心。就像前面描写:操径奔乌林。正走间,背后一军赶到,大叫:“曹贼休走!”火光中现出吕蒙旗号。我就先好奇大叫者为谁,然后现出火光,最后出现的是人物吕蒙。若是我写可能就会写成了:吕蒙在火光映照和旗帜簇拥下走了出来。那个意境显然不如原作的画面感强。

大概正是上述这类引人入胜的描写,以至于我连续一周愣是把《三国演义》给啃完了。在读书的过程也不觉得那个夏天有多热了。所以夏天如果太热了,是适合看长篇小说的,尤其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可以降暑,因为读得太投入了,你会忘记了热。

后来慢慢才知道,不仅仅是我少时喜欢看《三国演义》,象毛泽东,还有不少清末民初上过私塾的大家,在少年时也都喜欢读《三国演义》,看来《三国演义》是一套不错的青少年课外读物。

后来演《三国演义》电视时,又几乎一集不拉的看了一遍,又是感慨一番。但是看电视吧,看过就看过了,好像回味的空间不大。看书却不同,那些人物画面感和意境完全是在自己脑海中凭空生出来的,看到文字会让你的大脑迅速飞快的转动起来。而电视画面人物形象,事件安排都是固定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要读懂名著一定要看书,看电视只能看表面而已。

不管是原著还是电视,结局还是挺让人心酸的。最希望诸葛亮所在的蜀汉能得天下,但最后终究被司马家族得了天下,对此内心还一直耿耿于怀过。所以我至今对晋朝的司马氏家族没有啥好感。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是不能以自我喜好为转移的,只能宽慰自己看淡些。

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写词:

所以当内心烦闷时,多读读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心中立刻便会清朗淡然许多。人生不过如此,何必计较太多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