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毓成的农家子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黄家远祖为南京郊区柳树湾人。明初朱元璋统一全国后,搬江南民户数十万人随军到地广人稀的云南,以追剿元朝残余,巩固边疆。黄家几兄弟就在该队伍中:大哥留在江西鄱阳湖边,其余三兄弟随军队到云南,被安排在临沧坝子屯垦。经过五六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临沧、普洱的一大姓氏。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江西黄家的一个小伙子黄上达也来到了云南定居,后全家死于清末的民族械斗,唯有长子黄钟祥只身逃出,娶妻欧阳氏,在案板井背矿熬盐过活。1884年,欧阳氏生下第四个儿子,出生时个大、哭声响亮,重四公斤,父亲为其取名黄毓成。
黄毓成出生时,父亲黄钟祥虽然有自己的矿洞和熬房,但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黄钟祥深知,要尽最大的力量供孩子们读书识字,才能走出大山,因此六岁时黄毓成就告别了上山打柴、下河游泳的生活,进入私塾念书。在私塾里,黄毓成读书过目不忘,背诵四书五经时滔滔不绝,教书先生为之取字“斐章”。
1902年,清政府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如期进行,读书人的童生试开始。18岁的黄毓成在县考中考得第四名,到普洱府考后又一举中了秀才。父亲黄钟祥欣喜欲狂,备上厚礼,带着儿子行大礼谢师。其师言:“此子前途无量,但世事不宁,一需习武,二需谨慎。”自此,黄毓成走出祖辈一直居住的大山,来到省城昆明的经正书院。
1903年的经正书院,旧时书生较多,新思想远没有当时的云南最高学府五华书院活跃。于是,黄毓成经常和吕志伊等同学到五华书院参加集会,并偷偷阅读各种革命刊物。在当时,这些言行都被视为是对大清朝廷的不敬,敢出言造反要被捉进大牢,甚至株连三族。黄毓成也曾被同学告密到校方,但校方一追查,总发现是以罗佩金为首——对于这个罗家大少爷,校方要想严处总得先掂量掂量,于是黄毓成常常有惊无险。
后来,罗佩金重阳节“吟反诗”事发,被五华书院开除,离开昆明去了广州。钦佩之余,黄毓成也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受罗佩金要“来点硬的”的影响,他也觉得要推翻清政府,才能救国于水火,于是立志弃文习武,将岳飞的《满江红》写成条幅挂于床头,并结交了很多民间练习武术的朋友,习十八般兵器,以图待机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