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1-07
新《劳动法》的强制实施、国际金融风暴带来的经营环境变差、物价指数连续上升、各类人才的缺乏与竞争,致使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如何有效降低人力成本?难道只有裁员这一招?

  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多人一想到减少人力成本支出首先想到的是以降低工资,或干脆删减必需的福利成本,再就是想到裁减员工,这都是舍本逐末、杀鸡取卵的做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企业走向内外交困的死胡同。

  更有甚者,为降低人力成本,不少企业情慌意乱之际竟然犯了“病急乱投医”的错误。如新《劳动法》实施前后,要求员工“自愿”辞职、重签劳动合同、强迫员工无薪休假等现象在不少企业(其中不乏号称世界500强的名企)不同程度地上演。

  上述“病急乱投医”之举带来的后果是企业不愿意承受的,实际上它们并没有有效地降低企业人力成本,相反,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人力成本损失。为什么呢?误区何在?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弄明白人力成本的真正内涵,降低人力成本不光是简单地支付尽可能低的人力价格,不是砍掉一些必要的人力成本,而是指提高人力成本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无效成本。

  人力成本=有效成本+无效成本

  人力成本率和无效成本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HR忽视的概念,本书就是从提高人力成本率和减少无效成本的角度告诉读者如何有效地降低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率和无效成本与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工作质量与绩效、薪酬设计、人员组合、业务优势、员工素质模型以及离职率等紧密关联,降低人力成本的有效策略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为降低人力成本不少企事业单位常常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率下降,无效成本增加。

  所谓无效能力成本,就是不能为产品或者是服务增值的人力成本。通俗地讲,就是组织花了这个钱,它不会提高产量,也不会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至少,它不会很直接的为产品或服务增值,它们之间的必然关联更难找到。在现代企事业单位内,无效人力成本一般包括以下4种形式:

  (1)不需要的职能、工作或程序而用到的人员

  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这种情况在政府部门或者是国营单位还是不少的,某些职能或是人员,其存在对于组织的绩效根本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甚至有时候是副作用。那为什么要留下这个岗位或人员呢?原因很简单:上面某某单位存在某某部门,我们就一定得增设这个部门,否则上面来检查就会通不过。

  (2)需要但工作量不饱和的富余的人员或时间

  这种情况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以前很多单位都有“微机”这个岗位,其实就是打字员。真的天天有那么多字要打吗?肯定没有,只是一个月的某几天,一天的某个时间比较忙,其余时间这个打字员都是无所事事的。所以,现在这个岗位已经逐渐消失了,如果现在哪个公司还有打字员的话,那么这个公司的管理和员工的计算机能力就太差了。

  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师曾到内地去做咨询,发现某些国企还是把打字员看得很宝贵、很重要。全公司就一个电脑室,里面两台电脑,进去的时候所有人员一律得消毒、戴口罩、穿鞋套,说是避免把病毒带进去,感染了电脑。咨询师哭笑不得,他没想到这里的计算机水平如此之低,对病毒的理解是这样的。这些打字员的工作,每天就是打字,有东西拿过来就打,没东西拿过来就没有事干了,喝茶聊天打发时间。所以,这些岗位都的作用是不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必要的。其实,每个公司里面都多多少少存在有一些这样的岗位和人员。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精简人员,这是将本书会详细讲述的。

  (3)成本投入与绩效产生比较低的人员

  这里就要提到三三制薪酬理论里的三大价值导向。那三大价值导向呢?第一,个人价值,亦称“固有价值”,即员工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不易随着服务对象、岗位的变化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它主要包括学历、专业、职称、工龄、素质等方面。

  第二,岗位价值,亦称“使用价值”,即把具有一定量的固有价值的员工安排在某一特定的岗位上,而岗位的职责与特征是决定员工所能做出的贡献大小的基础平台。从理论上讲,岗位价值是不会因为担当该岗位的责任者的不同而会发生变化的,它是一个相对静态的价值系数。

  第三,贡献价值,亦称“市场价值”,即员工在某一特定岗位上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否值得企业发生购买行为。因为从雇佣关系的意义上讲,员工其实也是一个商品,只不过企业购买的不是员工的身体,也不是员工的学历、专业、职称等固有价值,而是员工在工作期间运用固有价值所创造出来的绩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