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是什么样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3
中国人特徵1:内向的社交风格
刚开学时,大家分享各自的室友故事。Macarena提到她的中国室友,一个男生,总是独自一人待在房间,不愿参与集体活动。每次邀请他,他都不出现。他的东西上也贴有名字,示意别人不要触碰。一次,她试图与他打招呼,他却立刻跑开了。大家听后都笑了。Juliette说:“这很正常,因为他是中国人。”我质疑:“为什么‘因为他是中国人’?”Juliette解释说:“Nancy,我没有冒犯你的意思,但大多数中国人确实比较害羞,不喜欢娱乐,对吗?”
我不认为语言或文化是我们不能融入的原因。许多英语不如我们的同学,即使来自不发达的国家,也能很好地融入。但即便在国外生活多年,许多中国同学仍仅限于与本国同学交往。虽然我们人口众多,有便利的条件,但往往会沉浸在熟悉的氛围中,难以走出舒适区,从而错过外面的精彩。尽管一开始我对学校的派对充满热情,但后来觉得太吵太累,便没有再参加。有一天,在厨房遇到Migual,我说:“好久不见了!你在忙什么?”他无辜地回答:“我不知道Nancy,或许是你忙吧?你很久没跟我们一起出去玩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他们孤立了。我立刻改变形象,加入他们下一个派对。进入对的圈子至关重要。
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围坐一桌,边享用美食边聊天。而在西方文化中,酒吧和夜店是社交的主要场所。如果不参与其中,就难以在这个圈子中获得认可。我一直认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尽情享受当地文化和娱乐。尽管中国菜是我的主食,但尝试英国炸薯条又何妨?
中国人特徵2:偏好集体活动
来英国之前,我听过无数建议:为了提高语言水平,中国学生应尽量避免与同胞聚集,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交往。来了之后,我深刻理解了同胞聚集的原因。首先,在情感上,远离家乡,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熟悉的面孔和语言是最有力的慰藉;其次,在生活方式上,我们的习惯与外国人差异很大,他们喜欢的我们可能接受不了,而我们愿意做的他们又不理解;再次,在学习上,我们面临的简直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系统。我们习惯了“接受”,但这里的所有论文都需要包含对大家作品的批判性见解,研讨会上的讨论也全是批判性观点,前提是能自圆其说;最后,在文化上,我发现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其他人的文化都是相通的,唯独我……比如谈论流行音乐、艺术家、街头文化,甚至冒险,他们怎么有那么多共鸣?而我的潜水经验仅限于在巴厘岛被教练牵着鼻子游,而室友却纷纷展示他们的潜水证书,甚至比较潜水的深度和探索的海域,还有人见过鲨鱼。
我有一个加拿大朋友,同时学习汉语和日语。尽管日语只学了几个月,却比我的六年日语水平高。他非常喜欢日本女孩,我让他比较中国、日本和韩国女孩的本质差异。他直言不讳地说:日本女孩最礼貌、最注重外表、最有女人味,相比之下,中国和韩国女孩也显得如此。中国和韩国人喜欢聚集在一起,如果交往一个中国女孩,还要赢得她所有朋友的好感,他觉得这很麻烦。
我总结,“扎堆现象”可能与我们这一代人的依赖心理、缺乏兄弟姐妹需要陪伴有关。出去吃饭、逛街、购物甚至上厕所都离不开伴侣。但其他国家的同学对“独来独往”的态度要开放得多,有伴侣就一起玩,没有也无所谓。
中国人特徵3:自尊心强,缺乏幽默感
以前,每当别人客观中立地提到中国的不足,我都会立刻反驳,辩个明白。渐渐地,经历了更多,我开始感激别人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公民社会就是开放给所有成员评论的,有理者胜,无理者反思。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矛盾才能被发现和解决,社会才能进步。而且,一个大国应该有宽宏大量的胸怀。美国和英国的媒体几乎每天都拿政治家和名人开玩笑,左派分子整天唱衰自己的国家,但国家依然繁荣昌盛,拿着高薪,不需要加班。
希腊是欧债危机中最尴尬的国家,班上许多希腊同学都主动承认这一点。他们谈论长远的希望,相信国家会好起来。“卡恩性侵事件”和“贝卢斯科尼辞职”是法国和意大利同学津津乐道的话题。法国室友告诉我,许多女记者与政治家发生关系以获得信息或机会,大家都觉得这很正常。贝卢斯科尼与多少女孩上床是他个人的事,只要他做好分内的事,保证国家经济,就不会有人指责他。我欣赏他们身上的自信和自我爆料的幽默感,对自己的国家问题拿得起也放得下。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他们有足够的自信,有自信才能开玩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