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各占总分比例是多少?急用,在线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中考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各占总分比例是多少?急用,在线等!

楼主你好,以南京为例子,南京中考总分740分,政史地生总分共180分,其中政治70分,约占9%,历史50分,约占6.7%,地理30分4%,生物30分,约占4% 希望你能采纳

高考文综政治历史地理比例是多少

各100,不过地理选择题为11题,其他两门选择题为12题

中考政治历史地理是开卷考试吗 中考政治历史地理哪些

你好,不是开卷考试。你可以百度搜索一下历年来的历史政治考题。

初一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期中考试各科满分是多少

(一)内容比例地理、48分,地理选择题分别为44分高考文综政治。 (二)题型。指的是在高考中政治:1,共140分,每题4分、历史,160 (三)试卷难度设置试卷包括容易题,所以高考文综政治:1、地理三大科,地理选择题,历史,历史、48分, 140 。 (四)关于试卷结构的说明试题按题型、题量及分值题型 题量(题) 分值(分) 选择题 35、政治三科的分值比例为1、中等难度题。文科综合简称“文综”、难题三种试题,地理11题,同一题型中的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政治历史12题;综合题 4 ,综合题在后、历史,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

高考政治历史地理

看你是哪个省区的啦,平时考80多,高考不一定,看当时难度和考卷老师的偏好。况且高三文综,不比高一高二的三门分开考。
各个地方的分数录取不一样。照顾当地考生,报考外省分数投档偏高,平行志愿顺序为关键,专业优先。

09年高考综合政治历史地理各占多少分?

1.变动的话要等到明年才知道
2.分值比例不会改变
3.不能参加
4.北京是
5.会。08年高考难度加大,而新课标难度降低,无法估计09年考试难度。
2009不能再复读,考生人数增加。

中国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怎么办???

找一些相关题目来巩固.文库有中考复习资料,就是不知道全不全.

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三复习哪一门好

复习你目前最想复习的,因为这样效率比较高。或者是时间最紧急的,因为,没办法,被逼的。
不过,再此之前,要先相信自己是能静下心来复习的。

考专科要考政治历史地理吗?

可以不考,而是选择考物理化学生物。
高中考试到大学,本科和专科的考试内容一样,录取份数不同。

高考政治历史地理答题方法

政治高考答题方法
一、 选择题
(一) 选择题的构成
1、 从内容上看:有情景、立意、问题三个要素。
2、 从结构上看: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内容关系、主谓关系、
形容关系、动宾关系等。
3、 从形式上看:有一材一题,也有一材多题;有单独选择题,
也有组合选择题。
(二) 选择题答题方法
根据上面选择题的三种构成,我从三个对应的方面谈谈答题的方法:
1、 综合分析法——根本方法:从内容上看,选择题有立意、情
景、问题三个要素。因此,要从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原则上是:从情景入手,抓住立意——即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概括),看问题设置,选择出答案。简单的试题可能看完就作完了,有难度的稍加思考,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毕竟是单项选择题。
2、 关键词语法——重要方法:从结构上看,选择题有因果关系、
主次关系、内容关系、主谓关系、形容关系、动宾关系等,这些关系大多是通过一些关键词来体现的。因此,作题时要十分注意这些关键词的使用,通过关键词分析出题干和题肢的关系。
(1) 因果关系:关键词,由于,原因、因为、之所以、依据等
例题: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 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2)主次关系:关键词,根本、基本、最根本、重要、主要、最主要、决定、基础,制约、源泉、动力、唯一等
例题: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财政收入状况 D.通货膨胀水平
(2) 内容关系:措施、手段、政策、方针、制度、内容等
(3) 动宾关系:表明、表现、说明、启示、体现、反映等
(4) 知识范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
一些具体的知识范围。
3、 排除法——辅助方法:从形式上看,有单独选择题,也有组
合选择题。其中组合式选择题最适合采用排除法,它可以通过确定一个肯定正确或者一个肯定错误的题肢,从而排除一些组合项,很快选出正确的组合项。(不是组合式选择题亦可使用排除法)。 作选择题时,还要注意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提法:比如:意识、理论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本质是正确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二、 非选择题
(一) 试题类型
1、 简答题:简答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单独设问的简答题(2)多重设问的第一问为简答题的。
2、 辨析题:辨析题的类型是非常多的,有整体错误,局部正确;
整体正确,局部错误;半句正确,半句错误;补充条件;补全理由等。实行文科综合后,辨析题基本都成为辨析式的简答题,答题变得相对简单。
3、 论述题:论述题又可以叫材料分析题,有的是一则材料,有
的是多则材料。
(二) 设问类型:搞清楚设问类型十分重要,因为每一种设问,往
往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归纳起来设问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用一个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设问(小角度)
(1)试题特点:只有一个原理要求,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而对某一问题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考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
(2)答题方法:原则分三步:
第一步,原理、方法论;第二步,用原理分析问题(分析一般分为:1、是什么问题2、造成的原因3、意义或危害 4、解决的措施。大多试题只答两层)。
(3)存在问题:原理不先行;不分段,一段话答完;分析缺乏层次,不写番号。
2、用多个原理或者较多知识设问(大角度)
(1)试题特点:要求用较大范围的知识回答和分析问题,这种试题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教高,而对某一问题深入分析能力的要求不高,重在考查考生的知识面,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
(2)答题方法:有几个原理答几点,每一点要求答两层:第一层,原理、方法论;第二层,用原理分析问题
(3)存在问题:要点过多;一句话一个要点;没有层次。
3、没有原理要求,直接以具体内容设问(属于小角度)
(1)试题特点:该试题没有明确的原理要求,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去找寻原理,同时试题问题的设置没有固定的套路,它是按试题本身的具体内容设置的,每一试题的具体内容不同,设置的问题就不同。该试题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对具体问题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答题方法:找准原理;辩证分析;紧紧结合材料;紧紧针对问题。
(3)存在问题:找不到原理;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结合试题本身的问题回答;层次不清楚。
4、“体现了什么原理”的设问。(属于大角度)
(1)试题特点:提供一定的材料,设置一定的情景,然后设问:、“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原理”。这类试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简要的分析能力。
(2)答题方法:这类试题分两种情况答题:一是分数较少的试题,答题只需要答出原理,二是分数较大的试题,答出原理后需要简要分析。
(3)存在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分析太多;有的同学分析太少;分数多的试题只答原理,只是原理的罗列。
5、“是如何体现 ……原理”的设问。(属于小角度大角度兼有)
(1)试题特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归纳型试题的设问,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要求从具体的材料分析出一般的结论。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2)答题方法:这种试题答题方法从目前看有两种,一种是先分析材料,然后得出一般的原理,即:材料——原理;另一种是先答出原理,然后分析材料再得出一般的原理,即:原理——材料——原理。
(3)存在问题:不分析材料,只答原理;不知道材料包括那些原理。
6、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设问的试题。
(1)试题特点:试题是按照内容要求命题,“是什么”只需要回答基本内涵;“为什么”主要讲清楚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等;“怎么样”主要说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等。
(2)答题方法: “是什么”只需要回答基本内涵;“为什么”主要讲清楚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等;“怎么样”主要说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等。
(3)存在问题:“为什么”与“怎么样”分不清楚,知识掌握存在缺陷,答不完全。
7、辨析式的设问
(1)试题特点:问题的设置带有辨析的性质,不是全部的正确,也不是全部错误,需要加以辩证的分析。
(2)答题方法:这类试题原则上分三个方面答题:一是说明合理性;二是批评错误;三是判断,进一步指出错误实质。
(3)存在问题:找不出合理性;不能用原理分析;不进行辨析判断。
三、答题与书写技巧
1、见分答题:2-4分(1-2点)
5-8分(2-3点)
9-12分(4-5点)
13-15分(5-6点)
2、 原理先行,有分析过程 书写工整,试卷干净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郑 军
湖北秭归县屈原高中(443600)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挥出自己的答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技巧的运用要靠平时去练、去实践。笔者浅谈旨在说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好的成绩。
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地理选择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占44分,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有很大的作用。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常用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直选法
题干中含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根据题干要求,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正确答案。
[例1](2005年江苏卷)石灰岩受岩浆烘烤变质形成( )
A.砂岩 B.板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解析:本题是考查地理概念、原理等类型知识的题目,主要靠平时掌握的基础知识,考试时重现知识予以解答,不需要更多的思考。答案为D
2、排除法
先淘汰和题干要求不相干的或选择项本身叙述就有错误的,然后根据条件再作正确选择。
[例2] (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应全流域综合考虑,这样就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 。故答案为D。
3、转换法
用同一事实的两种说法,考察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转换视角。
[例3] (2005年江苏卷)当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各地河流封冻影响通航 B.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C.非洲热带草原上动物成群北迁 D.澳大利亚小麦收割基本结束
解析:看起来,题干与选项无必然联系,如果把题干“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转换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那么,就可以判断A、B、C为错误选项。因为我国冬季只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在夏秋季节;非洲热带草原既有在北半球,又有在南半球,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北半球冬季)南迁到热带雨林边缘及湿季的热带草原(南半球)去栖息,湿季返回。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南半球冬季)北迁,湿季返回,所以C选择项以偏概全;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小麦为冬小麦,夏季收割。D为正确选项。
4、图像法
把题干的要求转换成示意图,根据示意图来辅助答题。
[例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 )
A.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B.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南移动
C.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D.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解析: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可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趋向的相关知识转换为下图,太阳直射点在P点位置。故答案为C。
5、读图法
读图法与图解法有所不同,它是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示意图、表格或图像,进行分析题干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5]如下图表示4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从图中可以读出①、②、③、④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比较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后,③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故答案为C。
6、逻辑推理法
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和地理特征,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6] (2005年江苏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解析: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答案为C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黄石七中高级教师 徐国姣
综合考试已经历多届,文综地理试卷的结构也逐步稳定,文综卷第36题的知识结构对能力考查也具有相对稳定性。结合教学经验和高考阅卷经验,个人谈谈文综第36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空间定位方法:利用经纬度和区域特征空间定位,要求掌握中国和世界主要的经纬度及各区域的自然特征及人文特征,方能作出正确的空间定位。
2、解答区域自然特征及区位分析方法:第36题所考查的区域自然特征应当是该区域最显著的特征,不外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不同的区域其显著特征不同。其区位分析多找自然原因。
3、解答人文地理特征及区位分析方法:第36题考查的人文特征必定是该区域最显著的特征,不外乎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其区位分析方法与自然特征的区位分析不同,不仅要综合分析自然因素的影响,还要综合分析人文因素的影响。
4、解答环境问题及区位分析方法:第36题考查的环境问题必将是该区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外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因此其区位分析既要分析自然原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又要分析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行为(过度砍伐、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扌焦采、过度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植被的破坏。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但考生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除了考生审题产生偏差外,还与考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有一定关系,答题技巧成为制约提高得分率的“瓶颈”。这一现象在2006年高考阅卷第36题的评卷判分中表现得很明显,为了提高得分率下列几点技巧值得考生关注。
1、审题技巧:审题要仔细,时间要充分(一般花60%的时间审题,花40%的时间答题)。审题首先要看清题意和图示,寻找关键词、时间、图名、坐标值及图形注解,然后还要审分值,从而明确答题方向,拟定答题要点,做到不答走题、答偏题、答漏题。
2、答题技巧:(1)少与多的技巧:为了赢得时间,答案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则不如多答。(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答案要尽量做到具体详细,但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适度模糊处理。(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考生在答题时,按照答题卡上指定的题号,对号答题,一问答一段,不要把一大题的答案自始至终一个段落挤在一个题号内,造成不必要的丢分。(4)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地理考查的特征肯定是该区域最显著的特征,答题时要尽量找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或怕答不全,则主次一起答,多多益善。但注意要把最能代表该区域的特征,最能体现该现象的地理规律尽可能答在前头。
总之,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考生应以轻松、健康的心态迎接高考,愿每一位考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