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众场所吵闹时家长应该如何引导教育?

8月14日,北京一高铁上,小孩因吵闹声音大,被乘客劝说制止,随后遭孩子家长怼:“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 同行人员附和道:“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

第1个回答  2022-08-18

作为家长,首先态度要端正,事情发生时要积极制止,而不是直接放弃引导;其次给予正面和反面刺激,鼓励和惩罚并用;最后多一些时间和精力放在陪伴教育上,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一、分析问题所在

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家长平常就疏于教育或者根本是放羊状态,教育问题一直是个难题,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想办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效的。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施教者,首先就要主动学习如何教育,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会学习的人如何教育孩子去学习?孩子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家庭是第一次学习交流的地方,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建立,首先大多会先学习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都是一个没有耐心、不会学习的人,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都会有样学样,直到自己独立世界观的形成。所以该问题和现象发生的主要的原因是父母疏忽或者不会教育。

    二、如何引导教育

事情发生时,即使孩子不听你的,作为家长因积极制止,而不是放任不管,首先要认清,孩子是可以犯错和被原谅的,但作为家长你已经是成年人了,要负责任、有担当,而不是像个孩子似的推脱和逃避,引导教育应该先从家长自我改变开始!家长首先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榜样作用,即使没有,自己的行为也不要起负作用。事情未发生时,在平常的家庭交流和教育中,作为家长要适当灌输或者讲解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这是人生存所默认要遵守的准则。

    三、教育的一些小技巧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对于家长习以为常的事情也要一件件耐心讲解,同时告诉遵守规则的缘由。教育时尽量多以正向激励为主,当孩子完成某一事项时,给予肯定和夸赞,完成大目标时可以给予奖励。工作繁忙会有顾不上孩子的时候,但每周或每月一定要约定一个时间,家庭大交流,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关注到孩子的成长变化,而不是猛然间发现你的孩子已经完全变了。玩教结合,出门在外游玩散步时可以适当出几个考题,引导教育孩子。

总的来说,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对于引导教育,不是某一方的事情,家长和孩子都要共同去学习,家长学习教育方法,孩子学习社会生存知识。

第2个回答  2022-08-18

第一、考虑孩子的需要

  

通常孩子是因为有需要才会有哭闹,可以问一下孩子,他想要什么,家长如果可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就会避免大人与小孩子的冲突。

  

第二、时时留意你的孩子

  

如果小孩出门时特别爱作怪,那是因为他们觉得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不在他们身上,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故意“表演”来引起注意。出门在外也要不时与孩子互动。

  

第三、听孩子的解释,不急于解决问题

  当小孩开始闹时,试着问他:“你看起来很生气,怎么了?原来是这样,我们一起想想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感觉到被倾听、被理解的孩子,比较容易冷静下来。

  

第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带孩子去商场购物,孩子非要吵着买这买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在人群密集的商场哭闹起来。人来人往的,自然不好。妈咪们大发脾气也不是,如果不管教孩子他们又会闹得更厉害。想个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吧!马上从包包里掏出手机,上面有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包包里还带着孩子平时最喜欢的故事书,递给孩子,或是孩子最喜欢的小玩具。总之不要大声指责孩子,也不要任由孩子在那儿哭闹,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之后,孩子也会很快不闹了。

  

第五、马上离开现场

  

如果孩子在商场车站等人群多的共公场合大发脾气,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下来,带着孩子快速离开现场。而不是让所有人群看到大人和孩子在对峙,这样子即不能解决问题,又会让孩子以为自己握有筹码而更加任性。离开之后,父母再进行管教,如果是孩子任性不讲理,冷处理的方式也未尝不是个好办法。

  

第六、疏导孩子的情绪

  

孩子逛累了,饿了,渴了,都会用哭闹的方式引起家长注意,家长也要疏导一下孩子的情绪,带他休息上,吃饭,喝水,问题解决了,哭闹消失了。

第3个回答  2022-08-18

为什么孩子会在公众场合闹?

1、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孩子还小的时候会大哭大声哭闹是很常见的,这个时候孩子孩子是懂得考虑自己的感受,而父母们会发现好像怎么说孩子,他也听不进去一句训斥的话,因为孩子下意识地选择了自己最舒适的方式来做,只考虑自己。

2、错误的后天教育。小孩子稍微大些的时候还大吵大闹,那就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了。身边人的反应让孩子意识到吵闹过后大人人就会妥协,并答应他们的要求,这个时候孩子并不会在乎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之中,而且也没有“丢脸”这个概念,只会以满足自己为核心,对着家长大吵大闹。

3、性格问题。孩子长大之后仍然大吵大闹那就是性格原因了。因为孩子希望获得关注,或者已经养成了用吵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习惯。无论别人看他的眼光是好是坏,孩子都因为能够达成自己的目的而满足。这个时候父母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家的孩子好像性格不太好,但是想要纠正已经很难了宝宝吵闹的时候,很多家长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训斥孩子,这也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家长的“经验之谈”。但实际上,在对待孩子方面,训斥或者打骂永远不会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4,以身作则。如果家长不注意自己在公共场所的所作所为,孩子就更会觉得无所谓,照着大人的行为举止做。所以有时候家长骂得越大声,孩子也喊得越大声,原因可能就是孩子认为家长也一样大声喊叫,自己大声说几句算得了什么呢?孩子根本不会意识到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

5、制定规矩。家长在决定带孩子去某个公众场合的时候,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将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环境,应该怎么做,不能够吵闹,如果吵的话要面对怎样的惩罚,等到孩子答应了再带着去。孩子做到了的话,家长可以适当给点奖励,这样一来孩子就比较明事理,知道在外面自己应该怎么做。以上是我的观点。

第4个回答  2022-08-18

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家长首先要能保持理智,然后接下来这样做:

1. 察觉到孩子的需求

尽管无论如何他们的表现都是哭闹,但其实孩子的需求都是不太一样的,家长要做的就是能够从他们相同的表现中发现不同的需求。

无论如何年龄小的孩子,都希望家长能够在身边陪伴他们,因为这是孩子的本能,无论何时他们对家长都有一种莫名的依恋性。



所以家长不能以这个为要挟去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要先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会陪在他们的身边,然后再让孩子去做自己想要他们完成的事情。

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能第一时间想到父母,那么就说明教育起作用了,孩子能够把家长放在心上,做事会有底线。

2. 哭泣停止不能靠命令

对于孩子来说哭泣不仅仅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手段,更是让父母感知自己情绪的方式,这并不能靠父母的命令而停止。

当一个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父母单纯的让孩子停止的命令是不奏效的,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孩子放弃哭闹,孩子的记忆力和专注力都是比较弱的,及时将他们吸引到更新鲜的事物上时,或许能比单纯的命令孩子停止更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对于那些怎么哄都没有用,怎么吓唬都没效果的孩子来说,另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放置不管,让孩子尽情哭个够。

就像一个炸药桶,已经爆炸之后想要让其恢复原状是不可能的,那就可以让他尽情地延烧直至最后。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尽可能地慢慢地宣泄出来。等到孩子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和平常一样的时候,家长再尝试和他们说道理也是可以的。询问孩子哭泣的原因和内心的渴望也不迟。



3.不要孤立

不管家长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疏导孩子的情绪,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将孩子单独孤立起来,采取漠视的态度去面对他们。

孩子是需要家长陪伴的,无论自己在什么样的情绪中,家长在身边对他们来说才是安全感的来源。

如果在孩子最需要家长安慰和帮助的时候,父母采用的是离开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内心的伤害。

也许家长认为孩子是不能娇惯和纵容的,哭就哭吧,我不理他也就行了,但是身为家长不要忘记,孩子最大的底线就是父母,如果家长都采取孤立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将会让孩子失去最后的安全底线。他们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家长只有先给孩子面子,孩子才能够考虑到家长的面子,相互之间的成全才是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

第5个回答  2022-08-18

孩子不会无端的哭闹,如果发生哭闹,一定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发生了冲突。此时,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机会。

面对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只关注行为。只关注行为的表现是,根据孩子的行为进行单一的、简单的处理,比如孩子在商场哭闹,我们就认为是孩子不懂事、不懂礼貌,直接制止孩子的行为,或说教、或惩罚、或好言相劝、或哭哭哀求。这些都是单一关注孩子行为的表现。

每个人都由内向外有不同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当我们的需要未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大人会因为道德的约束,用理智来压抑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思想道德意识还没有成人那么高,所以会自然的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引导孩子:

引导孩子认识情绪,认可情绪的价值
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
长久的解决方案 - 品格的教育
最好的预防 - 提前立好规矩
引导孩子认识情绪,认可情绪的价值
遇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大人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带跑。孩子在哭闹,大人心里也烦,这很正常,但作为大人,如果我们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当自己能够保持冷静的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

“妈妈知道你现在心里不舒服/伤心/难受,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你表达出来很好。等你舒服一些,我们想一想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好吗?”等等。

根据不同的场景,选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孩子理解认识自己在表达怎样的情绪。

让孩子意识到情绪的积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味的去绕过情绪来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会让孩子要么压抑情绪、要么忽略自己的情绪。

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
孩子的哭闹其实有不同的原因,其本质是在反应孩子内心的需求,我们要根据孩子不同的需求来采取不同的方式满足孩子。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Dr.Craig给出了两个建议[1]:

判断哭闹是否是创伤性的(dram)
判断哭闹是否是因为情绪调控能力不足(disorganization)
如果是创伤性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法处理某种关系或是在某种场景下无法进行沟通,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以信心和权威来回应孩子。让孩子知道,大人可以帮助他克服曾经遇到的某种情况,他可以从中学习克服曾经的创伤。比如,孩子可能是恐惧?或是遇到某种曾经相似的场景,自己无法处理?

如果孩子是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不足,那么我们需要提供的更多是支持。我们要帮助孩子去面对当下的问题,孩子既然表现出因悲痛而引发的哭闹,那么要提供某种支持来帮助他应对当下的问题。

长久的解决方案 - 品格的教育
长久的解决方案就是帮助孩子塑造好的品格。比如,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

孩子在当下的场景中是否需要学习节制?或者忍耐?或者和平?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品格中需要提升的地方。陪孩子一起成长。

最好的预防 - 提前立好规矩
为了预防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在解决好之后,等大家平和下来或回家之后,可以和孩子立下规矩。

儿童教育学家Dr.Harris给出了设定规矩的建议[2]:

当孩子发生了我们想要阻止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倒数三下,但每一次倒数要分为两个部分。

倒数3,停顿5-10秒,告诉孩子可以想一想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并与其协商解决的办法
倒数2,停顿5-10秒,告诉孩子我们即将没有商量的余地,让孩子尽快相处另外的选择
倒数1,停顿片刻后,在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前提下,要改变一些东西。或带孩子离开公共场合,或选择平和的回家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