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思想非常深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0

不深刻,不足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鲁迅先生的思想,从他的文章当中能够感受到,对这个国家的赢弱,不是国家本身的问题,而应该主要是人的问题,是统制阶层的问题,是麻木不仁的国民造成的,深刻揭示了问题的根源。

你能看见一个《彷徨》痛心疾首的人在《呐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准确的概括了这位中国现代大文豪的一生。

且改动一下郭沫若先生杜甫草堂对联,回答此问:

满目疮痍,思中圣哲。

苍生疾苦,文里波澜。

(附郭沫若原联:满目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不请自来,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思想比较深刻,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与鲁迅先生的家道中落有关系。绍兴周家是世家大族,但是由于鲁迅先生的祖父的科场舞弊案以及父亲的病故,故而家道中落。在这路途中,温情脉脉的封建礼教撕掉了虚伪的面纱,使少年的鲁迅先生充分领教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呐喊.自序》中他沉痛的写到: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于是,年轻的鲁迅先生便要走异路,学异端。先到南京路矿学堂学习,后有到日本留学学医。这为他以后开阔视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仙台留学学医时的幻灯片事件。本来鲁迅先生是抱着医学救国的理想来学医的。平时可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战时可以充当军医。但是由于幻灯片事件的发生,彻底打破了鲁迅先生医学救国的梦想。他又沉痛的写到:凡是愚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的材料。要改变他们的命运,我认为第一要著在于改变他们精神面貌。而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莫过于文学。于是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

第三,在南京路矿学堂以及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个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尼采、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为鲁迅先生深刻剖析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对中国人民的约束和愚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当时确实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落后就要挨打。这对鲁迅先生的震动很大。

其次,弗洛伊德以及尼采、叔本华的非理性哲学思想认为,一切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是对于人性的约束。如果约束的很严重,则这种文化约束下的人民就会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失去生命的活力。清朝末年的中国人民在经历2000多年的封建礼教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的严重束缚下,确实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使整个民族都失去了活力。试想,要想改变他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现状,除了文学还有更好的途径吗。

总之,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家庭的巨变,以及在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当然还有鲁迅先生的天赋异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这使的鲁迅先生的思想异常深刻。他曾经赋诗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因为鲁迅先生的思想,非常深刻,所以鲁迅先生思想非常深刻。

《觉醒时代》的热播,很多人认为该剧是一部宏伟的剧作,这激起了很多观众对于那个“觉醒时代”的深入思考,当时的一群杰出的“觉醒者”执着于 探索 救国救民、振兴国家的道路,其 探索 精神和心路历程令人敬佩,而在当时的一大群“觉醒者”中,包括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执着的 探索 者,一个个都有过光辉的经历,而鲁迅却具有最独特的风格,他的思想更深沉,观点更锋利,表达地更为忧思,其文章的色彩更浓厚。其沉闷中的深思,寂寞中仿佛让人听得大声呐喊,刺至人的灵魂深处,让人痛并深思着,发人深省。比如《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让人不得不为之深痛,而痛苦之后是更冷静地思考。

欣赏着《觉醒时代》,再重读鲁迅的作品,能让人清醒地感到,鲁迅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让读者从他的作品中感觉到更深刻的观点和更新颖的启示。鲁迅对 社会 透视般的分析,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腐朽方面的深刻揭露,对于传统文化中陈旧糟粕的猛烈抨击,在现代不仅没有陈旧感,而且还让人感觉到特别深入,特别到位,特别能促人醒悟。他的作品是持久闪耀着光芒的警示灯,是提示人们更坚决地批判传统中的腐朽和落后的锐利武器。

经常重读鲁迅的作品,常会因其思想的深刻、分析的锐利、语词的深邃而拍案叫绝。譬如,阅读鲁迅的白话文小说和杂文,虽感受不到一些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那样宏大、气派、有趣和畅快,但却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深沉、精妙的深刻和深远的含义。

比如,在鲁迅小说中所看到的孔乙己,其人物形象的深刻性和符号意义的深远性是别的任何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所无法替代的。

一位旧知识分子,未能考上秀才,无固定职业,虽长得不错,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但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也曾有不错的样貌。但是,后来,他的腿被打断了,脸上又黑又瘦,变得不成样子了。而这邋遢外后面,藏着一种内在陈旧、麻木的心态。孔乙己深受古代科举旧文化的毒害,变得麻木不仁、奴性十足,且不说他不敢去反抗旧的沉重制度,就连他自己的命运,他也不敢去抗争,不愿去挣脱,没有想到去拼斗。对于孔乙己,人们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到很受气,但又对他很同情和怜悯,毕竟,他的不幸不争是当时时代的一些人的代表,他是被“吃人”的腐朽文化“啃”掉了骨气,“吸”干了新鲜的血而存留的一个不幸的可怜人。

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深刻性令人深思。一个层知识分子,苦读经书,耗尽年华,热衷科举,想靠科考及第而往官场上爬,但秀才未考中,却落到将要乞讨的可怜境地。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他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不肯脱去,满口之乎者也,总是自命不凡,习惯于孤芳自赏,有一种旧式知识分子的又酸又虚的“傲气”。但是,这“傲气”却没有一丁点儿勇气做支撑,在关键问题上,他一点都不敢傲,大事上,他一点也不敢做,面对旧的规范,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仍未能觉悟。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一深刻的人物形象,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罪恶,而且还深刻地表达了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腐朽道德理念的彻底否定。鲁迅对腐朽文化传统的犀利批判,在今日看来,仍是对旧传统所预留的一些劣根性的入木三分的讽刺。他通过对传统腐朽文化的彻底否定性的批判来启迪人们思考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根本问题。

再如,在鲁迅的作品中,阿Q的形象也是非常深刻的,阿Q是以古代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落后心里的典型表现,是一个很矛盾的可怜人。

阿Q是这样一个人,他贫穷、愚昧、落后、野蛮、封闭,具有明显的保守心理和被压抑习惯,但是,他又不甘于失败,不愿一直被奴役,因而,他虽受了屈辱,却不愿正视;他虽受了欺压,却不敢抗争,他所能用的“奋争”绝招,就是以自我安慰的方式,硬说自己是“胜利者”。他的这种无可奈何的、幻想的、自慰的“赢者”心态,既可怜、可气,却又让人有点同情,并舍不得去恨他。

阿Q甚至不如西方文学中的唐吉歌德,唐吉歌德敢于拿着武器对着风车作战,有点敢作敢为的样子,尽管让自己变得很狼狈,但毕竟还有勇气往前冲;而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出了名了,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地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种退而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是奴性和不敢奋争的典型体现。

鲁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深刻刻画,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闪光之点。有人认为,现代文学中,阿Q的形象获得了巨大成功,或许,就连现代一些小说名家的作品里的典型形象都不如鲁迅所塑造的“了不起”的阿Q。比如,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所塑造的祥子,钱钟书在《围城》里所描写的方鸿渐,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的翠翠,巴金在《家》中所写的觉慧,以及茅盾在《子夜》里所塑造的吴荪甫等,都远远不及阿Q深刻。

即便是不再说鲁迅作品中的祥林嫂、九斤老太、闰土,以及鲁迅所描写的那些“看客”,仅仅就阿Q和孔乙己的形象,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所闪耀的持久光芒。 鲁迅通过笔下精彩的人物形象,鲁迅对国民蒙昧状态和奴性习惯的深刻剖露等,皆强烈地表现了鲁迅的沉痛忧思和无声的呼喊;表现了他对于处于底层民众的诚挚关怀和深切悲怜。鲁迅强烈地呼唤对人性的尊重,极力主张个性的解放,这是启蒙思想在文学领域的非常精彩的表现,也是文学艺术呼喊改变国民性的非常响亮的声音。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当时白话文学的成功实验,也是对传统文学的革命,是新文学的号角。

鲁迅既非常重视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也吸取了外国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形成了在文风上有一些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进步,同时,鲁迅又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学,对于古代小说的总结、继承和发挥,他曾经编著有《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

觉醒时代的新生活和新的人生追求造就了新文学,推进了文学表达方式的更新,使当时一些白话文作家不断改进了文学的语言和文学的述说方式,这正是新文学出现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学文学语言和文学表达方式出现深刻变革的契机。而鲁迅走在了这种变革的潮流前面。

其实,在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当推鲁迅是表现得最为杰出的,无论在小说,还是在散文、散文诗、杂文等方面,鲁迅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正如严家炎先生所说的:鲁迅是文体方面革新的领军人物,他“是真正的先驱,不仅筚路蓝缕,而且建树辉煌”。

严先生认为:“就创作方法而言,鲁迅作品既有属于主流地位的写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它们相互错综,相互渗透,形成多元的斑斓的色调。单纯与丰富,质朴与奇警,冷峻与热烈,浅白与深刻,诗情与哲理,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在鲁迅作品中统一得那么和谐,那么出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参看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

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具有永久性,是不朽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形象,不可替代,他的文学成就是现代文学中的显赫高峰。鲁迅创作是“文的觉醒”的杰出代表。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传统伦理、传统文化、封建体制的思考和批判,异常的深刻,他“呐喊”的声音,至今仍令人深省,振人发聩!在他的散文和散文诗中,那种纵横驰骋、马行空般的文思和才华,酣畅淋漓地发挥到了极致,其思想之犀利,哲理之深刻,在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而鲁迅的杂文,更是以其思想的锐锋性、深刻性和丰富性,议论的形象性、抒情性与趣味性,赢得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他在文学中,竖起了觉新思想的丰碑。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他的笔犹如匕首、刀枪,有力地射杀传统制度和思想的魔怪般的僵尸,他的作品,至今仍在警示人们清除着残余的腐朽传统的魂魄。鲁迅的笔胜过千军万马,他的战斗是最凌厉的,他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入的。

不久,曾出现一种怪异的观点,认为中学教科书中应减少鲁迅作品,并认为减少鲁迅作品是一件好事,其实,这种观点是近视的,也是很无知的。鲁迅作品不仅不会让天真的孩子的心灵变得无比沉重,反而会大大有助于让中国的孩子认识到更深刻的文化思想,让他们能挺起更直更坚定的脊梁,成长为硬气的中国人!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新民主主义论》)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参看杨建民:《鲁迅与法捷耶夫的文学之缘》[J].文史天地.2014年11期)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他所创作的小说虽然为数不多,但他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此外,他所创作散文体现了觉醒时代文学革命的丰硕成果;还有,他开创了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的新范式,是杂文革命的辉煌成果。

头脑清醒,看问题尖锐,有着深刻的批判精神。

鲁迅的思想之所以比较深刻,有以下几个原因决定。

一,鲁迅从小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农村,对农村农民比较熟悉。后来当他见了世面和有了先进的思想之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及其礼教等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有了比较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民的饥苦更加同情,同时对农民的愚昧无知及劣根性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感到心情很沉重,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二,青年时代留学国外的经历对开阔鲁迅的视野有很大作用,使他能从世界的视角看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封建统治者和贫病交加的中国农民一旦与世界列强放在一起对比,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先进文化战士鲁迅怎能不感到任重而道远?怎能思想不深刻?

三,鲁迅回国后,几经曲折,最后在中央教育部任职。这也给鲁迅能居高临下地俯视当时的中国和国人的生存状况及思想状况及掌握先进的文化思想提供了条件。

四,鲁迅个人的志向。早在青年时代的鲁迅理想抱负就非常远大,在日本学医时看到中国人被日本人屠杀的影片时,他决定弃医从文,唤醒沉睡的国民,重建一个新的 社会 。

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祟高的。鲁迅是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因为不深刻不能唤醒当时那些无知的人

说鲁迅思想深刻的,那只不过一群智力比较低的人在意淫。比如"我家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智力低的人说这句话太深刻了,体现了存在主义、荒诞主义,其实那是因为你也不懂他说的究竟是啥,究其原因不过是鲁迅为了凑字数赚钱养家糊口而已。再比如冯雪峰和鲁迅是朋友,那时候搞左联,有一天鲁迅突然说,你们不会哪天也打倒我吧?冯雪峰说怎么会呢,你是旗帜呀。鲁迅笑了笑。其实鲁迅早就知道这群智力低的人有什么德性。那为什么都说鲁迅思想深刻呢?其实说鲁迅思想深刻,并不是因为其思想真正深刻,而是因为有人要把他树成深刻的典型,以为自己传承衣钵找合理性。否则,鲁迅的思想要是真深刻,学的人应该首先颠覆鲁迅、打倒鲁迅,不会说出鲁迅思想太深刻太伟大无法超越的话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