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溪的村落建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长溪村古宅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屋中木雕极其精美,房屋的外墙是青砖砌成,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村之传承徽州民居特色,讲究的是“四水归堂”,有的人家的堂前,用一大水缸,装天井汇集的雨水,取的是财不外流之意。内用杉木檐柱框架,贴墙的柱间都嵌有木板,因此,房间四面都是板壁,分正房、厢房,少则六间,多者达十多间。高为三层或四层,显示主人雄厚财力和显赫家族。房间的窗户多有窗户,每一片无不都是一幅极为精美的木雕,谓之“槛门”。以前大多以人多业大为荣,几代人住在一起,因此.有些大户人家房子很大,分成几进,也就有了“里堂““外堂”“后堂”之别。原有明清古屋二百多所,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较为集中的地区。是婺源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皆因解放后拆建改建,以及“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现在尚存有的古宅只有四十余处,保存稍好的不过十户而己。
村境内公路建设始于1978年,至1997年,有3条村道通车。村距相邻乡村少则7、8公里,多则18公里,是婺西最为僻远的山村。村围山峦耸立,峰高路陡,解放前,人们出行靠的是步行,为求行走方便,各条通向邻村的道路全都铺填青石板,路面平整。解放后,村公路建设贯彻“民办公助”方针,1978年,村开通达镇驻地公路,全长13.5公里;1996年接通村至景得镇天宝的断头公路,全长8公里。彻底解放了村民种田肩挑背驮的历史,极大提高了全村劳动生产力。另有一条通往大连山的生产公路,全长约8公里。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公路少、公路等级差等问题,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村至甲路(岩前)、古坦戴家两条道路仍为步行山路。解放前,村中木竹靠的是雨季涨水,扎排外运;日常所需及茶叶山货销售均是用劳力肩挑驮运。现在村客货运车有客车、小型货车、三轮车共5辆。年客运量1万人次,汽车已成村民代步工具。
1998年,村架设了光纤电话线路,有100门交换机1部,安装电话179部。自然村董家2003年接通天宝网络,曹家方家线路正在与电信部门商议之中。中国移动、联通网络没有开通。
长溪石桥位于长溪村上村村口,跨村之河流,为村通往古坦、甲路、岩前要道。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全村人集资倡建,村有谚称:“石桥头上看云起,绿水青山氲绕檐;心神俱佳桥上走,延年益寿九十九。” 该桥全为青石砌成,共有六片各长7米、宽1.2米、厚0.35米长条青石组成;四片为桥面,两片居桥墩中间为四片桥面垫石,桥墩前向呈船头V型,前锐后丰,全用光面青石砌成,全长18.60米,宽2.5米,桥与水面高9.6米,桥侧面刻有“石宝”“乾隆四十三年建”字样,桥上昔有桥亭、土地庙,今已毁。清代乾隆年间,村人在桥头立有禁碑一块,全文是:“严禁敲石磨刀,河中禁止戳鱼,若有不遵违犯,重罚一定不饶”。有老人记得,这定律一直到民国时期村人依然无人触犯,那时村河中鱼鳞戏水,女人们在河中洗衣刷碗,也会随手带上条鱼,可是谁也不敢带回家,都会自觉地把鱼放回河里。石桥迄今226年,依然“跨川如虹,卧波如龙”,气势雄伟,为婺源古代桥梁中较为壮观的一座。这座石桥,每片桥面重达十五吨,从何处运来,又是如何架上桥墩,现在人们都还觉得难以想象,亦可推想出当时村人的财力、物力、人力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马源桥,在下村村口桥东坑,有一用两条青石铺设的石桥,上刻“马源桥”字样,从石刻文字知晓,此桥乾隆二十四年洪水冲毁,二十五年(1761年)由村人戴世钱遗孀汪氏出资重建,算来也有244年历史了。此桥只是跨一小溪石板桥,不可与上村石桥之雄伟同日而语。
“社公亭”坐落在上村,傍临村河边,建于明崇祯七年(1638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21年)重修,为一层檐亭榭建筑。该亭跨村而建,南、北僻门,中间通道,穿村而过。亭有四圈柱子,井字随梁,简易结构。从村谱牒图中可以看出,在亭两侧原有两座房屋,但今日只见菜地了。亭分两进,一进为外间,有长条石凳,供村人与过路客人憩息,内有一庙,供奉着社公社婆,是村人求神祈福的场所,故又称为“社公庙”。“社公亭”门顶上依稀见有“马源”字样,这是村中留存有“马源”记字的建筑,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长溪村原来是称为“星江马源”,更说不上村自何来了。
登贤里牌楼位于下村登贤里入口处。登贤里是古马源人丁最为兴旺的一支所,属八家支系。登同“丁”字,取为人丁兴旺、贤知达礼之意。相传此牌楼明朝时八家一在外为官者家人出资所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牌楼7.2米,通面宽4.5米,门楼上嵌有木匾一块,选料讲究,上雕镂一龙二凤,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如栩如生,显示了徽派木雕艺术的精湛。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保牌楼不被拆毁,遂用石灰把雕刻的龙凤灰盖,时久日远,如今己无法剥去粉刷上去的石灰了。
长溪村中那条长长溪河,曲曲弯弯,沿村而过,岸边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沿河而建,古老的石桥横跨溪上,河边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村以庙岭为分界,分为上长溪、下长溪。古时庙岭是一小山丘,山后有一宝灵殿,山连接两村的路道均用青石铺为石阶,故为庙岭。在旁有一大戏屋。过去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村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如上村又分上门、中门、下门,各有宗祠,也有纪念七世祖令陈公祠,建在社公亭地带。老人回忆,祭祀祖祠树德堂、肇庆堂建于明未年代,两个祠堂在解放初期保存都较完好,尤其是肇庆堂,约四寸厚的樟木大门,用花岗石门礅作槛承托。大门上装饰着一对斗大的含环紫铜狮子。登上祠堂石阶,就会看见两根缕花圆石柱托着精美的樟木斗拱,进堂是一个正方形的天井,穿过天井踏上台阶,这便是大祠堂的正堂。祠堂门面宽广,又有两根方形石柱支撑嵌镶着各种木雕的梁檐。进入祠堂内堂,地面青石光滑无比,迎面近两丈高的照壁矗立。高大的香案上,摆放着闪闪发光的的陶瓷祭器。香案后面的神龛中,层层排列着始祖匡德公第几十代孙,属于这个祠堂族系的列祖列宗的牌位。从左右两边转出,步下两级石阶,左右回廊偏厢,两边各有四根木柱斗拱承托着回廊的瓦面,布局显得严谨肃穆。在下村,有称下村史祖的雪寿公祠,有永锡堂、忠义堂、固本堂、丰祠。还有庵、庙多处,戏台、社坛、宝灵殿。至于村里面的历史情况,特别是几百年来村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却记载得非常简略。后人只能凭其中的有限篇章,和父老口口相传的零碎资料知道一些。而村里巷的牌坊雕刻,檐前屋里的壁画,只是这些建筑,都己毁于那个荒唐的年代了。现在能见到的是气派的古青砖大屋,这些大屋全用一尺多高的平整大青石作基座。建筑材料砖瓦木石质量特优,墙壁的结构有一个特色,是用坭砖砌好之后,再用火砖内外嵌镶。这种建筑叫作“金包皮”。或是单砖叠砌而上,极是牢固。用的砖说是用黄粘土、石灰、糯米饭按比例混合,,再用厚木制造的坭拍反复锻打,最后在火窑中烧筑出来的,其坚硬程度不亚于青石。这些古屋原来一般正堂挂有中堂、对联,两边板壁上挂四幅长条古画,加上八仙桌、太师椅,都是古色古香的。讲究一点的屋内,处处有木雕装饰,在梁撑、窗衣、槛子门上木雕尤为精致。上堂檐口两柱檐撑,一般左右都雕有图案,图内镂空,立体感强,显得栩栩如生。有的在两厢槛子门上端,雕上“麒麟戏凤”、“鹤舞雄狮”、“喜鹊登梅”、“百鸟啼鸣”及锦鸡、梅花鹿等图案,都是活灵活现。有的在槛子门的槛棍栅上,还雕有各种字样,如“寿”、“福”等。有的还雕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图案,人物有表情,故事有情节,有环境气氛,表现得精巧细腻,令人叹为观止。村有戴兆高、戴正法、戴顺安、戴仁良等家的宅屋,存有这些雕刻,只是年代久远,疏于保护,加之毁坏严重,今天难全窥其貌了。
仙人棹,又称仙石棹。在上村小学对面石壁山上。此棹是一块面积有两面八仙桌大的巨石。石面平整,传说是曾有仙人飞来此处,在石棹上喝酒聊天。从山下远望,仙石巍然倪立。站在石桌上,眺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层层跌落的马头墙半掩半映,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真是观全村之景一处最好的观景台。
长溪大坝,即长溪水电站蓄水大坝,距村三华里。源自莽莽苍苍的五花尖,山涧泻出一泓溪流,潺湲流淌。沿途汇聚了山流溪水,彼此交融,渐渐波澜壮阔起来。当她千回百转到达村“云笔降”“玉岭山”,忽被这两座巍峨陡峭的高山,嘎然卡束,河面登时变得“苗条”起来,眼光所及,碧水连天,烟波浩渺,这便是长溪大坝了。粼粼清波,沿河的垂柳孤悬河心,树干尽没,只剩下碧玉妆成的树冠,恍如海市蜃楼,天外仙境,真可谓“碧天水依无穷树,带雨云藏一半山”。嘎嘎长鸣、翩若惊鸿的大鸟,或浮游水面,静若处子;或翱翔天空,巡视大河,更有交颈偎依的鸳鸯,徜徉碧水蓝天之间,鱼跃鸟鸣,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空灵的丹青画卷。如果您乘坐竹排,顺流而上,又是另一番景色,可欣赏“长溪翠屏”、“筏行柳梢”、“鸳鸯嬉水”这些自然景观。山环水抱,溪流琮琮。两旁碧树繁花,忽峰突、忽迥回、忽路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感油然而生。每年梅雨季节,含羞的河水,忽变得怒涛翻卷,水花飞溅,彩虹凌空,波迭浪赶。站在大坝上,见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状如巨龙滚扑,咆哮之声震彻山谷。“不尽河水滚滚来”,飞泄大坝,又成环形飞瀑 ,蔚为壮观。坝下两旁石峰峡峙,乱石兀立,只见清溪迥流而去,没在峰峦野花之中。
冲口飞瀑,就是村八景之首景“叠井涵源”。在上村石桥沿河而进,约三四里,就会看见一开阔地,水流湍急流下,这就是冲口,俗称“冲口潭”。此河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盆。每到洪水季节,那从村人称为“冲口五井”而下的水流就会顺着石壁形成的夹槽激冲而下,至河口才变缓流向村中。“冲口”由此得名。冲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春夏之际,冲口内满谷一片葱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苍劲勃勃的长青松。山道上,只见满山杜鹃花、桅子花、还有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山果。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在冲口爬山而上,抬头一望,山峰两端翘起,形似和尚帽子,人们称它为“和尚帽”。山下树木苍翠,溪水清澈,怪石林立,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河流从山岩上倾泻而下,落到悬崖处,两侧为峭壁所夹,于是飞空而下,直捣龙潭。长年水流把岩石冲成一圆形,水经流其中,状如水井,村人称之为“头井”,从“头井”之阜向下眺览,悬崖巉岩之间的飞瀑尽收眼底。溪水冲入“头井”,猛然间跌落二三丈,注入“头井”中,形成冲口飞瀑的第一迭,亦是主瀑。水在“头井”稍作停留,又从高岩冲流直下近十米,此时两边峭岩又夹生出一个状如“头井”的圆盆,人称“二井”,此刻水势益壮,再次跌水,颇为壮观,这便是冲口飞瀑的第二迭,前人所写“飞泉裂石出,浩浩破空来。万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诗句,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头井”“二井”深不可测,据说有龙潜底。二井而下,水再次激流而下到“三井”(也称大潭),这就是第三迭。呈连续状,又有两潭,是称“四井”、“五井”。最后又被束成一股短瀑,溪水逶迤远去,掩没于青山丛中,水流在水槽的引导下流入冲口潭。冲口飞瀑,远眺但见悬岩百尺,飞瀑十丈,不论俯视仰观,各呈奇姿,趣味无穷。在梅雨季节,站在头井源头,但见滔滔河水,势若奔浪;从高飞跃而下,飞瀑狂泻,水流飞泄时,因碰撞凹凸不平山岩而产生水花四射、惊声溅玉,飞飞扬扬,犹如大雾弥漫,气势磅礴。流水不断冲击着两边的石壁,声音震耳欲聋,人在对面,大声讲话都无法听见,只能用手势传言代意。站在冲口潭边上,仰观冲口飞流,又是另一番景象:只见水击临空,珠飞玉碎,寒气袭人,动人心魄;俯视潭中,烟峦兀立,树影婆娑,似别有洞天。真景观也。
在冲口外滩,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躺在沙州滩上,晒着温和的阳光,真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石浴盆,在村后山约三华里,有一涓涓细流常年在石崖高处流下至入一状若浴盆的圆形石盆中,石盆光滑如镜,盆中水澈见卵石花纹,老人说,这是七仙女每年七月初七来洗浴的地方。??
港边苦槠,在上村前山山脚,有一处占地30余亩的沙滩,高出河面约2-3米,村里人名称其为港边。在这个小小“岛”上,有三棵一百多年的苦槠树,这三株古树,有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枝桠相互缠绕,岁岁永不分离。三间民居安谐地这些苍老遒劲的老树下,不远的木桥倒影与粉墙黛瓦的民居融和在青山绿水之中一漾一漾时隐时现,真是一副天造地设的江南画卷。
马源八景,从族谱中的记载得知,在清朝中叶开始,这个村便开始富裕起来。村人以读书求学为荣,“坐堂讲学蔚然成风”,讲求文化修养,培养了一批读书人,有些中了科举,有些用钱捐了官衔,光宗耀祖。村族达到有钱兼有面子,争相在家乡建住宅、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于是,一幢幢夺目栉比的豪大的住宅鳞次矗立而起。开辟荒山造林,挖渠引泉兴修水利;以风水为名,构筑环村绿化带;使绿荫波光掩映于村前;兴建文阁、神庙、庵堂、社坛,族内读书人时发雅兴,雅集吟咏。居然在一个小小村庄,吟出了胜景八处, 称“马源八景”。每景各有一诗,现录之如下:
(1) 叠井涵源 此景在上村“和尚帽”山下,因其石依次叠成五井,故名。诗云:石井何年凿,飞泉尽日春,一翻通海志,叠见出山踪。萝薛高低锁,源流左右逢,寒水方嗽齿,顿觉溆心胸。
(2) 特峰华表 此景在下村桥东坑而进,是为汪山尖峰,其山巍峨倚立,山下溪水长流,放眼望去,千山层列,迤逦欲来。诗曰: 环境何非碧,兹峰觉大观,北流开巨浸,西幛锁延峦。簇族孙罗膝,昂昂将到坛,令威无不化,时有鹤纡盘。
(3) 莲塘戏鹭 此景原在下村村口,原来此处有一水塘,四周有雕花石栏杆相围,塘内有莲花。水源来自不远河碣筑坝引水而来。旁有口水井,水清凉甜冽,水井至今仍在。塘旁有周王庙、相公亭、华佗庙,现己不复存在。诗云: 白鹭绕莲塘,惊飞蹴水忙,雨余花更艳,风过叶添香。对浴珍珠溅,梳翎玉羽长,静观成野趣,机活即文章。
(4) 砚渚游鳞 此景在上村石壁背,旧时此处有一水碣,河中游鱼甚多,村中一直严禁捕鱼,河清澈底,鱼在水中游而不惊。诗曰:砚渚映睛暾,轻烟入晓温,源流清澈底,游水净无痕。隐伏千层浪,还藏万里鲲,惠庄间寓目,此乐足评论。
(5) 文阁飘香 此景在下村村尾,是古时先人们求学问之所。位处永锡堂后面,左是社坛,右是毓秀庵,这些古景古建筑均在1948年因国民党军队进驻村里拆了砖石去筑村口的雕堡而拆毁。诗云: 高阁连霄汉,文星日夜悬,与人为善意,垂训著嘉篇。积敬通三殿,输诚达九天,生香长不断,漂缈接云烟。
(6) 丹砂映日 此景在上村仙人桌后,因其处是一片沙滩,在列日照射下,满地沙石状如丹砂,又传闻有仙人在此修道吐气如虹,故名。诗曰:洞口发奇葩,山岩石径斜,未闻生玉札,偏目孕丹砂。璨烂迎朝旭,氤氲射晚霞,谁教龙虎护,此地有仙家。
(7) 白石梯云 此景在上村村头,因村到岩前、戴家需翻涉一山,从山脚起始需登步一条用青石铺设的山岭,在村头有一水碓,此岭又称水碓岭,岭陡迥环绕上,拾级抬头而望,不见岭之尽头,只见远处天上白云,犹如天在眼前。谓为梯云,实属称妙。诗赞:东头青青嶂,中如玉带拖,石从山脚积,云到岭头多。太液天波近,长安路上过,千层须努务,拾级莫蹉跎。
(8) 烟潭竹影 此景在下村阴潭港。此处树若列屏,绿荫蔽地,翠竹几枝点缀其间。一到雨天,河水雾气笼罩,竹叶若隐若现,有如天上仙境。诗云:到此心常净,潭光澈底明,烟笼山上下,影浸竹纵横。淇澳漪漪绿,睢园处处清,游鳞还自得,风动总无惊。
这八景,有的早就毁无踪迹,而大多形迹然存。从这些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这当时长溪村鼎盛时期的风貌,领略马源八景的风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