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寺的香港青山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青山寺位于新界屯门北青山东麓杨青路。创建于1500年前东晋未年。香港三大古刹之首,杯渡禅师庙应是全港最古老的庙。亦是旅游胜地,既具宁静肃穆气氛,又有古迹文物可供欣赏。1926年显奇法师重建,改名青山禅院。
千多年来,曾多次易名,普渡寺,斗姆宫,杯渡寺,杯渡庵,青云观等。该寺的重建,与杯渡禅师有关。
据高僧传所载,杯渡禅师,晋代人,相传欢喜坐一只大木杯云游四海,故名杯渡。 最初的青山禅院,纸是一座岩及一间茅屋而已。青山禅院内,有一个「杯渡岩」,是一个大山岩,岩内有一平石,是杯渡禅师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岩上的平石已建成一座小庙,庙额书「杯渡禅师」四字,这就是最初的杯渡庙。小庙旁边,尚有一座九百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据说是由杯渡禅师徒弟所建,并搭茅屋于岩前,作为寺门。到了唐末,广东一小国称南汉。当时南汉帝于大宝十一年(969)封青山为瑞应山,并命人雕塑杯渡禅师的神像,在山上供奉,开始建一间杯渡寺,这是青山禅院前身。
禅院曾多次重建。1821年,道教徒接管禅院,加以扩建并以其教徽作装饰。后来佛教徒于1921年重新接管并重建禅院,即现时的禅院。禅院主殿大雄宝殿,殿内主坛上供奉三尊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大雄宝殿屋顶上有二龙争珠、鲤鱼戏水的雕塑。青山禅院藏于高山丛林中,位处偏僻的地方,不像其他禅院般热闹,显得格外清静,但亦因此与别不同。 青山禅院除大雄宝殿外,还建有天宝殿、地藏殿、护法殿、青云观、五德观、海月亭、方丈室、居士林、观音阁、牌坊及山门等雄伟庄严的建筑群,入院处牌坊上有「回头是岸」四字,寺门两旁有对联:「十里松山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
护法殿右方是青云观,建于1843年,供奉法度之王,俗称八手观音菩萨。青云观后有道光廿二年制古铜钟一口,上刻「青云观」。
而禅院雄伟的建筑群,保留了不少文物古迹。护法殿大部份建筑保留完好,屋檐两旁的彩凤和顶上陶塑人物,虽饱历风霜,形态依然生动的。尤其顶上双龙夺珠,百多年来色泽依旧明艳。
青山十景中的「挹晓亭」、「香海名山牌坊」、「鱼骨墦」、「青云观」、「杯渡像」、「龙骨岩」、「高山第一」、「韩陵片石与青山碑记」、「和合山门」、「一线天」,物转星移,如今只余半数有迹可寻。
「挹晓亭」处于青山脚下,亭内有石椅石台供人休憩。亭旁有碑,1932年兴建。
离挹晓亭不远,有一座雄伟的石牌坊,建于1929年,上书「香海名山」,为香港总督金文泰所题,书法雄劲有力。牌坊内匾上书「回头是岸」。牌坊外联︰「楼观参差,清夜闻钟通下界。湖山如此,何时返锡到中原」。内联一︰「遵海而来,杯渡情依中国土。高山仰止,韩公名重异邦人。」内联二︰「岸泊屯门,幸我辈附韩子题名,卜异日山河并寿。亭观海月,叹此地无坡公游迹,问何年笠履重来。」
青山顶上,刻有「高山第一」的石碑,据考为宋徽宗时落居新界锦田邓符协游青山时,摹韩愈字体刻写。「高山第一」的刻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已告残缺。碑后刻有韩愈诗四句︰「两岩虽云牢,木石互飞发。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后人建有六柱六角亭,名「韩陵片石亭」,亭北有「青山碑记」。
「香海名山」牌坊不远处有一个鱼骨墦,立于1921年。惟今坟碑崩烂,原为青山一景荡然无存。
经过禅院山门,拾级而上,护法殿屹立眼前。护法殿下有一和合山门,传说会自动朝开暮合云云。后人认为自动开合之说可能源自其门联「净土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大雄宝殿后有小路通一小溪,名荷花溪。溪畔有一石岩,叫龙骨岩。岩内原放有龙骨化石一块,有说是史前恐龙化石。此龙骨现置于护法殿下,建有铁笼保护,游者喜以硬币投掷,祈求好运。
大雄宝殿后有石级登山,可到杯渡岩睹杯渡禅师像及「高山第一」碑。而杯渡岩与观音阁之间,有两块天然岩石,彼此的顶端,互相交接,而非合拢;从下而上望,可见一线宽广的天空。此为青山第十景,是唯一天然而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