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水·湿热蕴结证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阳水·湿热蕴结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阳水·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7 关于水肿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阳水·湿热蕴结证的穴位 2 治疗阳水·湿热蕴结证的方剂 3 治疗阳水·湿热蕴结证的中成药 4 阳水·湿热蕴结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yáng shuǐ ·shī rè yùn jié zhèng

2 英文参考

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阳水·湿热蕴结证(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湿热内蕴,水湿外泛肌肤,以浮肿较剧,肌肤绷紧,腹大胀满,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2]。

4 阳水·湿热蕴结证的症状

阳水·湿热蕴结证患者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于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3]。

5 证候分析

水湿之邪,郁而化热,或湿热之邪壅于肌肤经隧之间,故遍身浮肿而皮肤绷急光亮。由于湿热壅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胸脘痞闷。若热邪偏重者,津液被耗,故见烦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均为湿热之征。[3]

6 阳水·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6.1 治法

阳水·湿热蕴结证治宜分利湿热[3]。

6.2 方药治疗

[3]

阳水·湿热蕴结证可用疏凿饮子[备注]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生姜、羌活、秦艽治疗。方中羌活、秦艽疏风透表,使在表之水气从汗而疏解。以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用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势自消。

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备注]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者,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肺气不降,宜泻肺行水,可用五苓散[备注]五苓散(《伤寒论》):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皮散[备注]五皮饮(《中藏经》)桑白皮、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等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备注]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论》):葶苈子、大枣,以泻胸中之水。

若湿热久羁,亦可化燥伤阴,故有水肿与伤阴并见之象。一则水湿潴留而水肿,一则津液亏耗而口咽干燥,大便于结。当此之时,滋阴有助水邪之弊,利水又虑伤阴,治疗上颇感棘手,治当兼顾,可用《伤寒论》猪苓汤[备注]猪苓汤(《伤寒论》):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利水邪,阿胶滋养阴血,共奏滋阴清热利水之功。

若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见尿痛、尿血等症,酌加凉血止血药,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药。

7 关于水肿

水肿(edema[1][4])为病名[5][6]。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5]。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6]。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3]。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3][7][6]。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3]。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3]。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西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3][7]。

水肿现常分为阳水(包括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蕴结证等)、阴水(包括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瘀水互结证等)进行辨治,详见水肿条。

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