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生来离群索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社会心理学”  作为“心理学”大家族中年轻的一员,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门带点玄学色彩的不精确科学。不得不说,会产生这种印象是被市面上鱼龙混杂,打着各类“心理学”旗号的心灵鸡汤给误导了。

其实,真正的“社会心理学”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系列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无异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心理及行为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不是思维辩论或经验总结,而是一门实证科学。

众所周知,我们的一生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渡过绝大部分的光阴,我们会因他人而感到快乐、悲伤、愤怒甚至绝望,我们被他人影响,也影响着他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是兽类,要么是神灵。”

既然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过公共生活,那么深入了解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影响的,自身的行为又会促成哪些社会现象,无疑有助于我们相互理解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以上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的领域,而阿伦森的这本《社会性动物》就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它通过大量实验和经得起推敲的论证向我打开了一扇社会心理学的大门。从此之后,我的知识之岛扩大,好奇的海岸线加长。我更加坚信,对人类自身奥秘的研究将和探索未知的茫茫宇宙一样让人充满期待。

个体改变态度、信念或者行为, 以适应内隐的或外显的群体规范是为“从众”。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能让人获得安全感。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表明,人们确实更认可也更喜欢那些在价值、态度、信念上与自己相似的人。与他人保持一致可以避免被拒绝、被嘲笑,甚至逃避惩罚。

但在另一个方面,“从众”又是一个让人不愉快的贬义词。一个顺从的人某种程度上会被认为是无能软弱的人,尤其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人的宁可自己行为乖张出格也唯恐被贴上“从众”的标签。

“从众”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这需要我们抛开情绪,辩证地去看。如果把顺从的人叫做“合作者”,不顺从的人叫做“偏离者”,那么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合作者”。

因为我们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和鱼、老鼠、猴子等动物一样生来就容易受到同类的影响。我们需要依靠他人的意见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还需要参照他人的行为来节省精力,避免每次“重复造轮子”的浪费。尽管我们几经进化,但这两点却始终没变。

也许我们不认为自己会“从众”,至少不会轻易“从众”,但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 人总是会不自觉地高估了自己,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一条广告,朋友的一句话或是随意的一场闲谈都可以影响我们的决定、改变我们的行为。

所以“从众”几乎是一个自发的行为,相反如果想要在某个时刻做个不顺从者则需要额外的努力。

书中总结到, 人在两种情况下最会坚持己见,保持独立:一是在做决策时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信息或相关经验从而非常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无需通过他人来验证。二则是认为自己在群体中重要或足够受欢迎,不惧怕与他人选择不一致所引起的反感。

“从众”有危险性,但并非都是消极的。全面的看待“从众”,看到它有利有弊的两重性,有助于我们避免在该顺从时当了一个“偏离者”,在想反抗时只剩下了本能的顺从。

曾经,“偏见”被看做是一种病态人格,代表着不良的心智状况。但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了解“偏见”的本质。我们意识到,“偏见”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便捷方式。

例如,听到“农名工”、“女博士”或者“富二代”这类字眼时,多数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一种特定形象。当这种定型在生活中找到几个例证之后,它就会让我们忽略掉一群人中间的个体差异,变成我们处理复杂事件时的一条捷径。

“偏见”产生的动机可以是源于竞争、寻找替罪羊、权威人格或者是上文提到的“从众”等多方面因素, 但本质是因为人们为了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更好的生存,会依据“最少努力”原则对事件进行归类(形成刻板印象,给事物贴标签),将个别的新刺激或新体验不断纳入旧范畴,这样就可以最大化认知效率,省时省力。 从这个方面看,“偏见”确实是我们正常思考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虽然“偏见”是一种常态并非病态,但它这个副产品确实有害。它不仅会干扰我们的判断,阻碍我们做出有益的决策,使我们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还容易形成潜在的火药桶,传播仇恨与对抗。如何减少“偏见”呢?书中提到肯定有效的一点是: 提供平等接触的机会。

“偏见”是社会心理学家们喜欢研究的领域,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且还在不断发展,”尽可能多的了解“偏见”有助于我们消解偏见。就像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说过的“ 了解人类偏见的本质,这个问题是基本的,因为不知道敌意产生的根源,我们就不能有效地利用我们的知识去控制它的破坏性。”

以上是《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两个方面,此外书中还有提到人类的攻击性、自我辩护、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等其他一系列内容。虽然社会心理学算不上大众化学科,这本科普读物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有趣,但我依然认为它是一本好书。毕竟,如 果你的耳边只有一种声音,脑海中只有一种观念,那它最后就是你的全部知识疆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