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第024天::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於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一个多月没提笔,连毛笔都干枯分叉了!小家伙疑惑地问我为什么写的字“和书上不像”,咳咳,因为我写得不好嘛

今天几个字的意思比较明显,只是关注一下写法:

1.无,繁体“无”,在此处没有左上角的撇,

2.不,和前面出现过两次的写法略有不同,区别在横线下面的豆豆部分;

3.贤,在大部分的隶书碑贴中左上角的“臣”都是一条竖直通;

4. 於,在现代部分字典中把此字视为“于”的繁体,《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于”的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所以“于”的本义为曲折。

於,多作为介词,是古汉语中用的很多的虚词,“于”不是“於”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亦是姓,不同于于姓。“於”字有三种读音,即yú(于)、wū(呜)、yū(迂);虽然中国大陆一般把“於”略写为“于”,但是“於”字读wū(呜)、yū(迂)两种读音时,仍作“於”不能略写为“于”,如见于先秦文献的“於戏”([wū hū],等同于现代语言中的“呜呼”,一般用于对不幸的事表示叹息、悲痛等)、“於菟”、樊於期等。“于”在一般意向可通“於”,但不乏特殊的独有意向,如“于”作为姓氏和作为动词词头“黄鸟于飞”、“凤凰于飞”,不通“於”。

於菟[wū tú],学《四圣心源》时曾了解到楚国称老虎为“於菟”,因对虎崇拜,将月亮也以此称呼,后音讹成为“玉兔”。

樊於期[fán wū jī](?―前227年),战国末期将领。原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自刎而死。

后来,荆轲刺秦王虽未成功,但樊於期为国家甘愿一死,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后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不畏强暴、以身殉国壮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