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余光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说起余光中,你一定会想到《乡愁》这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一张邮票,浓缩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地思念,对故乡的无比的眷恋,直击无数游子的内心,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共鸣。这首诗也成了余光中的代表作。

但是,你若是把余光中仅仅看作一位诗人,那么你便是小瞧了这位伟大的作家。《乡愁》这首诗不过是他花20分钟,随手写下的。

除了写诗,他还写散文,文学评论,翻译,这被他笑称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因为文笔华丽浪漫,风格迥异,也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017年12月14日,余老在台湾逝世,享年89岁,在海峡两岸引起发无数人悼念。

在文学创作中,相比他的诗,余光中的散文更是挣破了格律的束缚,天马行空,文笔秀美。比如那篇《逍遥游》,从星空起笔,展开联想,引经据典,《诗经》《老子》《庄子》《山海经》中经典名句迎面扑来,连放荡不羁的李白,诗中鬼才李贺都被他拿来布景。文学修养稍微欠缺的人,会一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无法消化,产生晦涩难懂之感。而懂他之人,会跟他一起冲破时空的屏障,畅游在无垠的宇宙中,来一番逍遥游!

而余光中的另一篇《听听那冷雨》,让人跟着淅淅沥沥的雨,从厦门到金门,从江南到大洋彼岸,体味人生不同岁月中的不同境界况味。

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美国多所大学,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因此,余光中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戏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的文学深受中西方的影响,兼具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和西方象征派的风格。

余光中的散文集《赤子》,撷取了他一生散文中最精彩的25个篇,共十二万多文字,带领读者从行走、观点、创作、回忆等四个维度,去领略这位刚柔并济,学贯中西的学者的人生经历!

其中,既有他童年求学的模糊记忆,也有他乡游历的点点滴滴,有关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观点,也有思念祖国的绵绵深情!

读余光中的散文,你会更加了解他笔下的文学魅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