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9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众所周知幼儿园就是不同的孩子带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一起成长学习的地方,那么大家知道应该怎么来锻炼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吗,下面就来看一看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吧!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1

  如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现在小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在城市里生活,很少会有同龄的小伙伴,长期一个人玩耍会导致交往能力缺失。那如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呢。

   如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1、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首先孩子最开始接触的社会关系网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

   2、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

  父母是孩子在成长初期接触到的最多的人,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时间是最长也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有关专家指出:孩子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习得交往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感受着父母对己对人的态度,并从中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因此,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要做到,否则就无法使孩子信服。

   3、给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现在的独身子女从小就在“四二一” 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即四位老人、二个大人、一个小孩),其实他们很渴望能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玩,所以我们的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创设孩子与孩子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绝不能借口文化学习的重要而忽视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比如多带孩子串门,支持孩子带同伴到家里来玩,不要对孩子们的游戏作过多的限制,更不能以家庭的整洁卫生为由将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 家长在节假日拜访亲友事,不要总将孩子自己留在家或推给老人看着,能带孩子的场合尽量带着孩子。一来可以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丰富孩子的语言,比如见到别人问声好,离开事说声再见;二来可以丰富孩子的交往的经验,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时,引导孩子进门时先敲门,得到允许再进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想玩什么玩具要先礼貌地请求,得到允许再玩耍。这样一来,见了生人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便不再怕见生人了。

   4、积极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孩子的社会交往包括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和孩子与成人的交往。孩子与成人交往比较容易,因为成人一般能猜出孩子的意图。成人主要要教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所谓交往技能,是指采用恰当方式解决交往中所遇问题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名称招呼他人;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但又不盲从;更多地注意他人的长处而不是缺点;喜欢共同分享玩具、活动场地,能给游戏中暂时离去的孩子留下位置并愿意让新同伴随时参加进来,乐于帮助遇到困难或缺乏经验的同伴;在游戏中既能积极地提出建议,又尊重别人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或服从,能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等。儿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交往行为,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技能,而在交往中,懂礼貌、会合作、分享、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欢迎。

   5、了解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父母们总是急于让孩子尽快掌握成人交往的技巧,其实,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就是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6、正确面对孩子的交往冲突

  家长要清楚,孩子们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争吵,切不可把孩子间的一些争执、冲突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切忌以“不吃亏”教育孩子,甚至强行干涉孩子,而不让他们碰面交往。当孩子之间产生争吵时,家长首先不要大惊小怪,而是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让孩子“独自”去学会如何面对交往上的小问题。其次应该适时公正地加以引导,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如分享、交换、轮流、协商、合作等,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其次应该适时公正地加以引导,培养孩子勇于改错的精神,能原谅他人,在交往中,能互相帮助,具有同情心。

   2、如何提升幼儿交往能力

   7、尊重孩子的交往个性,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与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

  尽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功和快乐都非常有益,但请您不要过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您应该知道,即使是个人独处,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您就应该尊重他。

  一些孩子不愿意主动结交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和同伴熟悉、友好相处,而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欢结伴,喜欢和一大堆朋友玩。无论他选择什么方式,只要孩子愿意、喜欢就可以了,家长只要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指导,过多的介入会使孩子害羞、拘泥,妨碍他们更好地增进彼此间的了解。

   8、孩子留有充足的玩耍时间

  有些家长在假期里除了让孩子写作业外,还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将孩子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找同伴玩耍,家长还美起名曰:这都是为你好。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无人倾诉。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孩子孤僻内项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长应合理安排自己和孩子的时间,给孩子留出充足的玩耍时间,让孩子有时间和机会去找去找同伴玩耍。家长也应经常带着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认识花鸟鱼虫,初步了解社会上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朗的性格,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其次,孩子的行为除了从父母、老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同伴那里学来的,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产生认知上的冲突。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于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是孩子在活动前自己先设立一些行为和活动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些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我强化对孩子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变化: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第一次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热情邀请同学来自己家作客,向一个陌生人微笑致意,购物时学着讨价还价,同情弱者,帮助他人——所有这一切,你要随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持续不断地鼓励她。如此坚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良好表现而倍感欣慰。

   10、克服胆小和羞怯心理

  往往有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很是能说会讲,但是在外出场合或陌生的环境往往是要么面红耳赤,原来会说的也说不清楚,要么干脆闭口不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有胆小羞怯的心理。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胆小是天生的,大部分是后天造成的,比如,父母一向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是父母对孩子过于保护,都会使得孩子在陌生场合过于紧张,无所适从。建议父母在平时不妨给孩子们多一些自由,在一定的范围内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场合或陌生的场合,鼓励他们主动接触一些人或鼓励他们主动处理一些事,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一些他们能解决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胆量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11、让孩子充满自信

  自信的时候来自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后天生活中,有些孩子的自信由于种种原因被削弱。在人际交往中,自信非常重要。一个人也许不是很漂亮,也许没有很动人的声音,甚至,也许他没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只要他充满自信,总会不知不觉打动别人的心。自信就是在不经意中,由内而外发出的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充满力量,让人在人际关系中充满魅力。自信从哪里来,自信从实践中来。父母应抓住每一个让孩子学习知识的机会,应抓住每一个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让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实践和锻炼,孩子才会更加自信而充满智慧。

   12、教孩子学会欣赏别人

  这其实是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的一个相对面。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孩子们也一样。在交往中,孩子们总会对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我们应当教育孩子,既然我们在内心对交往的朋友有这样的要求,对方必然也会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期望得到更多的赞美的同时能够去赞美别人,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这一点对很多孩子非常重要,只因,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往往在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中,享受着赞美,却忽略了如何去欣赏别人。

   3、影响宝宝人际社会智能发展的因素

   社会因素:养育者的'态度和育儿方式的影响

  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如果对宝宝太过保护,平时不让他们跟其他小朋友有接触的话,像丽丽那样与人交往能力的欠缺问题就在所难免。因为幼儿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宝宝,怕宝宝出去玩受欺侮,把宝宝关在家庭的小圈子里,让宝宝长期围绕着长辈过日子,这样的宝宝就容易陷入孤独和忧郁之中。

   自身的心理发展因素:宝宝自身心理发展过程的影响

  “自我中心”是5岁前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所谓“自我中心”,就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来自他们自身,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很难理解别人的感受。比如说军军,由于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而导致他完全忽略了其他小朋友的感受,从而与同伴之间发生接连不断的摩擦。军军身上发生的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宝宝自私或道德品质不高,主要是他们认知思维水平较低造成的。幼儿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爸妈应该创造温馨的气氛与各种条件,培养宝宝的人际智能。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2

  父母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发展。

  (1)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①不要过于限制和保护宝宝。过于限制宝宝,不让宝宝做这动那,不但会使宝宝产生对抗性,还会使宝宝失去许多学习与探索的机会,从而形成退缩,不求进取的消极性格。而过于保护宝宝,只会使宝宝畏手畏脚、依赖他人。所以让宝宝有一定的活动自由是十分必要的。

  ②把握好“度”。父母即不能过于限制,但也不可太放纵,事事随宝宝高兴,这只会使宝宝“唯我独尊”任性,难以与他人共处。所以,在尊重宝宝的前提下,父母要对宝宝有所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这样才能培养宝宝的健康个性。

  ③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与宝宝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会使宝宝产生安全感,敢于探索和独立活动,相反,如父母经常忽视宝宝,宝宝体验不到安全的依恋情感,往往会使宝宝在独立活动时不够大胆,积极性不高。所以,父母平时要多关心宝宝,多与宝宝交流,多参与宝宝的活动,并注意给宝宝适当的鼓励,这有助于宝宝形成安全感,敢于去探索。

   (2)发展宝宝的交往能力

  在这时期,由于认识能力和言语的发展,宝宝的交往行为很多,交往能力发展很快。

  ①交给宝宝一些交往知识和技能。许多研究发现,自立和言语表达能力与宝宝的社会交往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宝宝的自立自理能力,教给宝宝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只有这样,宝宝才会在同伴中立得住脚。一个宝宝如果自立自理能力强,懂得东西多,往往会有吸引其他小伙伴的能力与魅力,会发起相对更多的交往活动。此外,父母还要有意识地教宝宝如何参与到同伴交往中去,如何与他人分享,如何与小朋友协商等,要教育宝宝关心、帮助他人。同时要鼓励宝宝用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望,发起交往。

  ②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父母要有意识的让宝宝参加同伴交往,给宝宝提供场地、玩具、时间等条件,让宝宝在与人交往中得到发展。

  ③在交往中培养宝宝良好的品德。2岁~2岁半的宝宝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很难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对此,父母一方面要注意对宝宝有所要求,使宝宝努力对人友好,有礼貌、知道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另一方面,在出现不良行为和问题时,父母要告诉宝宝别人的感受,引导宝宝初步认识和理解自已给他人造成的不良感受。如:宝宝与他人游戏时抢拿玩具,惹得小朋友哭了。这时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你看小朋友哭了,他为什么哭啊?”引导宝宝认识到是因为自己抢了玩具才哭了。然后叫宝宝去安慰小朋友等等。这样在父母的教导下,宝宝会逐步理解他人感受,有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

   (3)不要溺爱孩子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溺爱子女的危害,认识到孩子缺乏独立性,不关心他人主要是因为从小过于溺爱造成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只盲目地爱,要让孩子在适当的爱与教育中成长。特别是有祖辈的家庭,更要注意不可因“隔辈亲”而无原则地溺爱孩子,而应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学会关心,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良好品质的人。

   (4)优良个性的养成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老一辈人经验的总结,很有些道理,说明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高低,以及个性的优劣,3岁时就已基本奠定了。如果父母能在3岁前,对宝宝个性上的优点、有意识进行培养,对宝宝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加以矫正,就可以使这些缺点被克服而不显现,这对塑造宝宝的良好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个性特征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础上产生的。宝宝初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婴儿活泼或灵活些,有的沉默或呆板些。这种先天气质在后天的环境和条件下,不断发生改变。到3岁前,宝宝的个性特征就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在好奇心的强度方面,有的宝宝有强烈的探索环境的兴趣;有的则对外部的环境很少关心或不关心。在独立意识方面,有的宝宝什么都要求自己来,甚至东西掉在地上,别人帮助拾起来,他硬要重新扔在地上,自己再去拾起来;有的宝宝则什么都要“妈妈帮我……”有明显的依赖性。在与小朋友的交往方面,有的容易合群,有的经常处于遇事哭泣、告状等防御地位。还有的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有的即使不给他喜欢的玩具,他也能安静地玩别的玩具,有的不给他所要的玩具就哭闹,甚至拒绝要别的玩具。

  父母应当重视宝宝最初形成的个性萌芽。因为它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它是未来个性形成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个性容易沿着最初的倾向发展下去。例如,个性比较顺从的宝宝,容易遵照成人的吩咐和集体规则行事,以后将仍然稳定形成与人和睦相处,守纪律的个性,而最初形成的任性萌芽,要求别人处处依从自己个人的愿望,父母如果迁就他,任性的个性特征也将日益巩固最终定型。因此,父母应抓住宝宝的个性萌芽,对宝宝进行引导和培养,不要纵容宝宝,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以利于最初的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

   (5)培养生活能力

   ①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给幼儿练习和自己动手的机会。

  培养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要让宝宝会干什么,还在于要培养宝宝独立、不依赖他人的品质。有的父母总认为宝宝太小,什么也干不好,不如父母自己干省事省心,所以很爱包办代替。比如,很多父母觉得宝宝不会脱鞋、穿鞋,嫌他慢,所以干脆给他穿。但这样做,大大减缓了宝宝习惯各种独立生活能力的速度。所以,让宝宝有机会自己动手练习非常重要。

   ③给宝宝一定的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宝宝做一些事,如收拾玩具、衣服、放椅子、发筷子等,帮父母拿东西。经常给宝宝一定的任务,不但能提高宝宝的动作能力,还能从小培养宝宝爱劳动的习惯。父母不妨试试。

   ④结合游戏进行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父母直接引导宝宝练习各种动作外,还可以利用游戏,各种活动来练习,如,可通过做模仿操教宝宝学习,练习洗手、洗脸、洗澡、梳头等动作,也可以让宝宝给布娃娃穿脱衣服.鞋袜等。同时,父母可以让宝宝用不穿的衣服练习系扣子等。这些都可以提高宝宝动作的能力。下面介绍2~3岁宝宝模仿操。

   第一节:洗手

  准备:两手掌相对,身体直立。

  动作:两臂肘部弯曲,双手相对互相摩擦,做洗手状。做两个八拍。

   第二节:洗脸

  准备:双手手掌贴于面部,身体直立。

  动作:双手由中间向两侧,由上至下,摩擦面部,做洗脸状。做两个八拍。

   第三节:摇头

  准备:两手食指轻点腮部,身体直立。

  动作:随口令左右晃动摇头,一边一下做一个八拍。

   第四节:小鸟飞

  准备:两臂下垂,身体直立。

  动作:伸双臂平举,一下一下晃动,做小鸟飞状。做两个八拍。

   第五节:洗澡

  准备:双手放于胸部,身体直立。

  动作:双手由脸部向腹部按摩,做洗澡状,做两个八拍。

   第六节:揉腰

  准备:双手手掌贴于腰部两侧,指尖向下,身体直立。

  动作:双手做上下来回按摩,揉腰两个八拍。

   第七节:转头

  准备:身体直立,两手叉腰。

  动作:第一拍头自左旋转90度,双眼注视左后方;第二拍,还原,头转向正中;第三拍,头向右转90度,双眼注视右后方;第四拍,还原。共做两个八拍。

   第八节:踏步

  准备:两臂下举,身体直立。动作:两臂前后摆动踏步,两个八拍。

  训练方法

   游戏1:分清早晚

  目的:让宝宝从最具体的现象开始学会辨认时间、获得第一个时间概念。

  玩法:早晨起床后大人把窗帘打开,让宝宝看到天亮了,太阳出来了,要快点穿衣服,洗漱干净吃早点。宝宝很喜欢早晨,因为吃完早点可以去外边玩耍。

  晚饭后天渐渐黑了,室内要亮灯,将窗帘拉上。饭后爸爸在家同宝宝一起玩,或者看电视节目。睡觉前妈妈要带宝宝洗澡,更衣准备睡觉。慢慢的宝宝就会懂得天亮了就是早上,天黑了就是晚上,能分清早晚。也可以找一些图片、画片中让宝宝辨认,让宝宝明白早上是一天的开始,晚上是一天的结束。

   游戏2:学数游戏

  目的: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宝宝识数。

  玩法:找2个鞋盒和一些大小不等的玩具,大的可在鞋盒中放3~4件,小的可放8~10件。大人和宝宝备用一个鞋盒,把大小玩具装进鞋盒看谁装的多。装好之后将盒内玩具取出排成行,大人和宝宝的玩具作一对一摆好。宝宝虽然数不过来,但会看到多的一行比少的一行长出来。让宝宝逐个去数,也可以专门数多出来的部分。反复几次再摆再数,宝宝可获得直觉的印象:玩具多的能摆得长些,玩具越大装的越少。再玩时宝宝专门挑小玩具放入鞋盒,使自己盒子里装的多些。以后再玩可以准备些大小差别不大的玩具,让宝宝重新作出判断。

   游戏3:数数串珠

  目的:让宝宝学会按颜色,按数找珠子,按顺序摆好,依次穿上。这是一个综合练习,是手脑并用的游戏。

  玩法:让宝宝在练习串珠时数数,如:让宝宝穿上3个红的,1个白的,再穿2个绿的和1个黑的。每一节都要按数去穿,看宝宝能穿对几节。宝宝可以先找出3个红的,1个白的,再摆上2个绿的和一个黑的,将次序放好再开始穿。穿定第一节红的之后再按要求穿白的,按次序摆好再穿不会错。大人可以在旁指导,但不可以代劳。教过一次之后要让宝宝自己去找珠子,自己去摆自己去穿,鼓励独立操作。

  如果宝宝记不住四种颜色的数目和顺序,可以从两种作起,如:红的3个白的1个。熟练后加上绿色和黑色,分开步骤使游戏容易些。

   游戏4:练习自己洗脚

  目的:学习自理,尽早学会自我服务,有利于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玩法:睡前让宝宝练习自己洗脚。宝宝将拖鞋、毛巾、肥皂摆好,大人将温水准备好。宝宝自己脱去鞋和袜子,先洗一只脚,用肥皂将趾缝、脚背和脚底洗净,用毛巾擦干穿上拖鞋,再将另一只脚放进盆中洗净,让宝宝练习分别洗两只脚,是因为一只脚仍踏在地上,便于保持身体平衡。待宝宝熟练后,才可将双足一起放进盆中。

   游戏5:猜一猜

  目的:认识日常用品的用途。

  玩法:家长提问让宝宝回答,如:“用什么盛米饭?”“用什么削苹果皮?”“用什么开门上锁?”“外面下雨了,我们要拿什么?”……可以请宝宝提问,有时宝宝有话说不出来,可以让宝宝拿出东西由家长猜。两岁多的宝宝由于词汇太少,常常表达不清楚,如果家长不理解就会十分急躁,这时家长的态度十分重要。如果经常玩“猜一猜”游戏,互相经常用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对方猜出来,就可以缓解宝宝表达不清的急躁情绪。而且双方都会使用更多语言之外的交流方法,将来随时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