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人”指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古代”行人”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代“行人”指的是:
①出行在外的人。
例:《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②官名。
《周礼·秋官》有行人。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定。 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③使者的通称。
例:《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尹知章注:“行人,使人也。”
④小吏差役。
例:《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复检官司。”
⑤媒人。
例:《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奁……况且一墙之隔,开启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行媒”。
⑥活着的人。
例:金元好问《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
⑦商人。
例:范文澜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金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古代皿卷指的是什么意思?

皿卷解释
解释 1.清代科举,顺天乡试监生的试卷。取监下半部以为代号,故有此称
详细解释
《清史稿·选举志三》:“﹝ 康熙 ﹞四十二年,停五经分房之例。至 顺天
房考,南、北省人廻避南、北皿卷,边省人廻避中皿卷,会房则同省相廻避云。”

古代中云指的是什么意思?

云,常用汉字,一般用作名词,表示停留大气层上的水滴或瓦斯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古汉语亦用作动词,表示说话。
词性变化
<形词>
比喻盛多[numerous;many]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诗·齐风·敝笱》
威武纷云。——《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云:“纷云,盛貌”
又如:云从(比喻随从众多);云会(如云聚集,比喻众多);云涛(形容云起盛多如波涛汹涌)
比喻高 [high]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庄子·大宗师》
又如:云天(高天。云,极言其高);云步石梯(登向高处的石阶);云房(古时称隐士或僧道的住所)
比喻疏远[remote]。如:云仍(泛指远孙);云孙(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云壤(指天地;比喻相距很远)
比喻飘泊不定 [moving]。如:云客(云游江湖的术士);云水全真(游方道士);云心(闲散的心);云水(指远行脚僧或游方道士);云水道人(指游方道士)
<动词>
说[say;speak]
我旧云刻子。——《书·微子》。马注:“云,言也。”
伊谁云从?——《诗·小雅·何人斯》
大旱之日短而云灾。——《公羊传·文公二年》
谁云救之。——《国语·晋语》
自云先世。——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此中人语云。
云欲自修改。——《世说新语·自新》
孔子云。——唐·刘禹锡《陋室铭》
又如: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诗云
云云,如果引用文章(“云”作为动词“说”),只需要一个“云”即可。[1]
有 [have]
其云益乎?——《荀子·法行》
为,是[be]
虽云匹夫,霸王可也。——《后汉书》
旋 [revolve;turn]
洽比其邻,昏姻孔云。——《诗·小雅·正月》
固云无忝所生,逊盛名而弗居。——明 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助词>
无实在意义
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宋将军云。——明·魏禧《大铁椎传》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明·魏学《核舟记》
谓之天门云。——清·姚鼐《登泰山记》
请命西后云。——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代词>
如此;这样[such;so]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平漂没,溺其人民”云。——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云”和“云”的区别编辑
在简化字中有一种“特征字”,即用原繁体字有特征的部分来代替这个字,如“习(习)、丽(丽)”等字。
然而“云”字却不同。“云”是一个古字,它的形状就像一朵云。“云”在古时除了“云彩”的含义之外,还有“说”的含义。后来,人们为了将“云”的这两个义项区分开来,便在云彩的“云”上加了个“雨”字头,成了“云”字。这个“云”字,没有“说”的含义。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我们说“子曰诗云” 的“云”只能是“云”,而不能写做“云”。
“云”的最好用“云”。[2]

古代的“云”,是指“说话,引文”,如人云亦云,诗云子曰等,也是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云谁之思?云谁之过?等等。
现在的云是简化字,繁体字“云”通用了。古代的云彩的“云”,上面有雨字头,才是指云雾的云。如行云流水。
古代“说话”意思的云,和“云雾”的云,不是通用的。

古代的“尸”指的是什么意思

应该不是,王水是化学性腐蚀,化尸水是生物性的,类似于蛋白酶那样,直接分解尸体.

玉林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意思

玉林(壮文:Yilinz),古称鬰林,已有两千多年州郡史,因商贸发达有“岭南都会”的美誉

壮士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意思?

青壮年

古代的“来归”指的是什么意思?

指古代女子出嫁

古代宰相的宰指的是什么意思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职务变迁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阶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泰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梧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