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不听话,家长试试这几个沟通技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一)孩子不听话是常态

带二宝在小区遛弯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孩子太淘气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眼前浮现的是一番这样的景象,孩子一会在滑梯上做着危险的动作,一会爬上了高高的台阶,一会跑到马路上玩,后面家长跟着边撵边吼着上面的话。

作为一个还算资深的二胎老母亲,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不听话的这种行为。

不让弟弟玩水,他偏要玩!

不让弟弟翻柜子,他偏要翻!

不让姐弟俩涂画墙壁,偏要涂个一塌糊涂。

一开始还能做个春风化细雨的温柔妈妈,宝宝乖!紧接着是轻微的苛责,宝宝这样做不对哦!然后是严重警告,再不配合就别玩了!最后演变成一场狂风暴雨,哭什么哭,你还有脸哭,到房间反省,没有允许不许出来!

大部分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越叫孩子不要干什么,他越要干什么!

(二)何为禁果效应

孩子的这种越管越要干的行为是禁果效应心理。禁果效应是一种逆反心理现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越不被允许,就越是想要尝试。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夏娃和潘多拉都因为禁令被激发了更强的好奇心,最终夏娃偷尝了禁果,潘多拉打开了盒子,她们的心理正是禁果效应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禁果格外甜”。由此可知,禁果效应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某样东西的心理。生活中常见的禁果效应是指,当外界压力迫使人们不去进行某种尝试时,人们往往会因此产生更强的了解欲望,结果反而会反其道而行之。

在心理学中,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是,被禁止的事物,对人们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欲望。生活中就是利用了对方的期待心理,增强了召唤感。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三)禁果效应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这时,对于父母来说,合理的疏导加上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味的指责或者谩骂,都只会适得其反。

很多时候,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会对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不能说脏话、不能撒谎、不能冒险、不能做禁忌的事情。但父母越是这样说,孩子却越是好奇。他们很想尝试一下,不听父母的话会是什么结果。这种因好奇而产生的探索欲望,其实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但是对父母而言,出于各种考虑,是不愿意甚至难以接受孩子这么做的。所以,常常会听到父母抱怨“:我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不听话呢?”

很显然,这里的“不听话”,是父母出于自身的考虑而得到的结论,是因为孩子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得出的结论。很难想象,如果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孩子可能会成为父母的复制品,他们的生命体验几乎会被全部抹杀。父母告诉他们不能吃糖他们就不吃糖,告诉他们不能玩手机就不玩手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丧失独立能力。想想看,小时不听话,不过是给父母增加点麻烦,可是如果父母为了省心,非得让孩子一味顺从、听话,那么孩子长大后还会时时处处依赖父母,父母就有操不完的心了,这结果恐怕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了。

当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听话时,很有可能是他的自我人格和独立意识在起作用。父母如果不加了解强行遏止,孩子在探索外界和内在世界时可能就会变得消极;但如果父母懂得因势利导,就会大大有助于孩子强化自己的典型人格,使他们能够更融洽地与外界沟通。

禁果效应指向的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无所谓好坏,用在好的方面它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用在不好的方面,它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巧妙利用禁果效应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茶杯倒扣在茶盘里,孩子对它们毫无兴趣。但是如果在进行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忍不住要打开杯子看一看。如果杯子下面竟然放有水果或者糖块,那么孩子的兴趣更会大增,会把每个杯子都翻开仔细观察一番。这个实验启示父母,巧妙利用禁果效应,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正面的积极性。

有一个孩子,学小提琴一年了,有一天他坚决的告诉父母,他不想学了。这要是换做一般父母,首先一定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如果没有见效,很可能换来一顿苛责,但是这个孩子的妈妈并没有这么做。

孩子妈妈对孩子说,如果拉琴让你感到这么厌倦,那你就先停几天。正当孩子感觉妈妈的行为很奇怪的时候,妈妈又买回一把昂贵的小提琴,是欧洲著名小提琴制造大师的作品,上面有大师的签名。妈妈把小提琴藏在自己的卧室里,还特别交代说,你既然不想学琴了,这琴也就与你没什么关系了。没想到这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只要父母不在家时,孩子就悄悄地拿出小提琴,偷偷地练习。结果孩子的琴技一天天变得娴熟起来,还在后来的一次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五)当孩子不听话时,给父母的几条建议

1,立规矩。比如说告诉孩子如果和妈妈去超市,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每次只能买一样。出去玩之前,必须收拾自己的玩具。吃饭之前的一小时不能吃零食等等。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规矩”不适应有小情绪,但是只要我们每次耐心反复的强调,孩子久了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在孩子按规矩做到的情况下,提出适当的表扬,这样会让他收获自豪感成就感,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2.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比如说,当孩子在玩水时,可以这么说,宝宝你不能玩水,这样会感冒的,你可以去玩你的遥控汽车或者去堆积木。当孩子到饭点却不过来吃饭时,就告诉他,可以让你再玩几分钟,你是想再玩三分钟还是五分钟?

当孩子发现他对自己的生活是有掌控力和选择权的时候,他会更有安全感。

他会觉得,"我不需要通过大吵大闹、跺脚、跟别人吵架的方式重新去获得控制权”。

当我们懂得如何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当然也会愿意配合足够理解、足够尊重他们。

3.做示范。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可能又会认为他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4,耐心纠正。孩子的不良的习惯,是长时间的累计出现的结果,因此我们也不要期待他一次就能完全改正所以在帮孩子纠正的时候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因为一两次没改正就对孩子苛责谩骂。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等他长大了自然就改过来了,俗话说得好,三岁看老,一个从小没有规矩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是一个有规矩的人。孩子的行为规范必须从小养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