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心理学》阅读笔记(第一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讲,从幼儿园到敬老院,我们的自我评价;第二部分是讲,如何走出看脸的心理误区。

第一章,详细描写了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是如何逐步丧失自我的。

考虑到社会、种族、性别差异,本书作者为美国女性,她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历的环境等与我国有所差异,不过整个世界几乎都是男权社会了,所以很多内容都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当父母被医生告知,TA“是个女孩”时,人们就已经从情感、性别和心理上形成了对她的成见。父母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各种女孩的形象和与女孩们相处的画面,会给她准备粉色的房间、粉色的裙子、粉色的蝴蝶结、芭比娃娃、和各种被贴上了女孩专属标签的东西。

这本书提到“女孩热衷于幻想,她们会在成长过程中尝试扮演各种角色”。我不确实这是否有数据证实,在我目前接受到的教育中,儿童都喜欢玩游戏,通过游戏去完成各种学习,推进他们的认知发展——体验“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游戏中,我们能明显看到男孩女孩是被差别教育的:人们常常鼓励男孩“成就一切可能”,而对女孩们,却更关注她们能否“谨记自己的角色”。比如作者提到一本书叫做《小护士南希》,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女孩会扮做护士,在男孩玩乐受伤时帮他们处理伤口;但如果伤势严重,就需要丹医生出马了。

在很小的时候,社会文化已经在对他们做出职业规划的筛选和引导了。当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服从,而在这一阶段,也不会有人去挑战女孩子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她们慢慢长大、进入社会,会有更多的阻碍让她们逐渐妥协的。

与女孩和成年女性的价值有关的社会信息会逐渐进入她们脆弱的头脑中,如果减少接触电视、电影、杂志等社会媒体,也许能摆脱这种被洗脑的命运,否则很难免疫。

这是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不禁回想起我的小时候,在我飞速成长建立三观的时候,没有手机电脑,于是我买了一堆书,每天都在暴风吸入各种经典知识。在这些经典中,没有过度强调女孩子应该做什么,正相反,我明白了能被记录下来的女孩子们,大都是如何的,她们是如何成为经典的。这是最早的女性榜样启蒙,我真的十分感谢当年的自己,同时也对现在被手机育儿的一代感到担忧。

回到书中,作者讲到吸引女儿注意的刻板印象,最常见的就是小公主和假小子。

小公主的形象很明确,漂亮、纤瘦、细腰长腿,需要帮助,而她的身边总有一位优秀的男士,公主生活的中心就是抓住他的心。公主是一种人际化的美人,与她们的母亲——像是女帮佣一样整天浣洗衣物、清洗碗碟——截然不同。

假小子,是为那些不乐意扮演公主、偏好挑战的女孩准备的。她们强壮、热爱冒险 、喜爱科学,往往具备双性的性格。假小子通常长相平平,因为你不可能既聪明又漂亮!(当然对男孩子们可就不是了,他们往往既聪明又英俊。)

12岁之后,女孩的自尊就会急剧下降,而在整个观察期内,男孩始终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

研究者阐述了一些猜想:人们对于自己身体变化的感知是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而青春期女孩们的身体变化加大了她们与社会理想(从瘦弱、性别特征不明显到身材凹凸有致、性感)之间的距离,相对的,男孩的身体变化却拉近了他们与社会理想(从骨瘦如柴、瘦高笨拙到肌肉发达、身强体壮)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女孩们还要开始面对各种限制和偏见。

作者提到,当她去参与女儿小学公开课的时候,发现尽管女孩们会率先举手,但是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依旧是男孩。男孩从老师那里获得了更多的正面评价。后来确实有研究证明了这种性别偏见的存在。

“不要表现得过于聪明,说话不要太大声,不要太固执己见,不要在公众场合吃太多,把胜利让给男孩。”这是作者在成长中经历和观察到的,社会给予女孩们的警告。看得我眼前一黑,毕竟在我的小学生涯里,成绩好就会在老师那里有特权,尽管往往是女老师。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发言并不被鼓励(我是说学生群体中),出头的学生会被其他同学孤立。

继续书里。老师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给予了男孩不同的关注。而普遍的忽视与持续的低估都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这不是你的世界,这是他的世界。” 尽管如此,女孩的学习成绩依旧很好,比男孩表现得更好。而小学的经历为她们日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同工不同酬。

如果女孩们在学习被有意地排斥与低估——即使她们表现得比男孩好——那么她们就需要创造一个独立的微环境,从那里获得荣誉和成功,赢得关注和归属感(人的社会本能)。

作者在书中举了美甲世界的例子,不做美甲的女孩们将无处可去:男孩们不欢迎她们加入自己队伍,而其他女孩则会嘲笑与男孩一起玩的女孩。女孩们用外貌创造出来一个完全属于她们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欢迎男孩,女孩可以在那里交谈、互动,并建立自己的等级制度(攀比)。同时,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相比,外界会因为她们加入了美甲世界而给予她们更多的赞扬。于是,那里成了她们的避难所。

为了这种归属感,她们放弃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就像波伏娃所说:“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我想起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踢足球,每当蓄力把球踢出的那一刹那,无与伦比的爽感会在脑海中迸发开来。可是,随着长大入学,没有女孩子跟我一样,而男孩子不欢迎我,我周边的所有人都告诉我,女孩子要文静,不要像个疯小子。

“她变瘦了”、“她越来越漂亮了”,我们常常能听到亲友们这样评价女孩,而对男孩,就是“他有力量、有智慧”、“他很聪明、很有个性”。这表明男孩子的力量、幽默及智慧受到了重视,至于你,一个小女孩,别人看重的是你的容貌和体形。在我们这里,人们还喜欢用“郎才女貌”这样古老的词,去捍卫他们陈腐评价的合理性。

这些评论会长久地回旋在你的脑海,因为听见它们的是你还是小孩子时的大脑,它还很脆弱、不够发达,无法对这些进行批判性评价。而且,它们很可能来自我们理应爱戴和尊重的长辈。

这些评价融入了我们的自我认知,构建了我们内心对自我的描述——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瘦,总觉得自己要减肥、要化妆。等到小学毕业时,许多女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负面自我评价。她快要被这个世界击倒了。

当然,目前越来越多的男孩和成年男性也开始受到身体意向问题的困扰。男性在社媒中看到的不是“瘦身的理想身材”,而是更魁梧、更强壮,但清瘦的理想身材,这往往会造成健身过度。

父母会在无意间进入体重和外貌这片雷区。比如你的母亲说你最近胖了点,是想表达“如果能控制下饮食,身体会更健康了”。但是你遭受太多负面评价的大脑会下意识反应:我胖了->胖了没人喜欢->我又要被人讨厌了。

不过在缺少尊重教育的我国,还要警惕来自父母的情绪控制和情绪虐待。比如我妈就会嘲讽我:“这么胖,看谁还要你”。这话我第一次听是十分窒息的,我感到我的存在被我的创造者所否决了。不过后来听多了就无所谓了,对母亲没有期待,也就不会失望。我爸也是,说我“萝卜手指,又粗又短”,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可难过了,我的存在又被我的另一创造者所否决了,而这根本是我无法解决的事情!我弟也很惨,他的手跟我差不多大,但身高高我近20公分,我简直难以想象他的心情。要知道男性的心理弹性往往是低于女性的,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心理被打击然后修复的机会,这对于女性却是司空见惯的。

第一章的最后,提出了“尽管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抹去这些评价,但我们可以改变反应及它们对你的影响”。

改变应对侮辱的方式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它们具体化。这些评论常让人觉得有侮辱性,因此我们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但是与别人分享这些评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评论,让别人帮助我们对这些评估进行正确分类:这个评论者是个混蛋,完全不值得你把他的话放在心里;或者他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好人,应该得到你的谅解?

好了。第一章读完,明天继续第二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