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2
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民工进城后无法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学习、生活和医疗保障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由此产生。留守儿童主要权益的侵害包括: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缺失。父母监护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长年不在家,实质上没有行使到法定监护人的职责;委托监护权行使不力,委托监护人没有全面履行监护职责;自我监护的“放纵”,由于儿童心智的不成熟和自控能力弱,容易放纵自己,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且易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惯。二是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受到严重侵害。在农村校园,教师资源严重匮乏,缺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及生存教育。另外,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不足,条件简陋,直接导致农村的学生跟城市的学生相比没有竞争力。三是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受到侵害。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身边同学、邻居的欺负,有些甚至成为一些恶性事件的受害人。因留守儿童的性格偏差往往还使其成为违法者,打架、斗殴、盗窃、参加不良社会团伙等情况在留守儿童人群中较为普遍。
2. 对策与建议:一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元结构体制。要把依附在户口上的劳动、人事、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福利与户口脱钩。户籍制度的改革核心在于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元户籍制度。二是实现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共同分享机制。让随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享有与当地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而不再受户籍的限制。另外,取消劳动力输入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当地公办学校的差别对待,取消城市现有的在教育方面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政策,让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接受平等的教育,切实把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正常财政预算。三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整合城乡教师资源。农村学校专项培训经费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因此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加上农村教师待遇低,养老金、住房等没有保障,难以吸收优秀的教师资源。因此,需要建立以国家财政作保障的统一的城乡教师工资待遇,统筹教师资源分配,建立起优秀教师交流机制,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
3.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而且关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一、农村留守儿返顷童的心理健康缺失,需要加强人文关怀虽然改革开放距今近三十个年头,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工业已成为社会进步不可中山或缺的生力军,随之“农民工”在城市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伴随农民工的出现而出现。许多农民千里迢迢进城打工,迫于城市昂贵的学费,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卖世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转到亲戚朋友家就读,更有甚者干脆把孩子丢在家中让邻居看管,自从离开那天起,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失落,有的甚至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因为他们都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儿童,这一时期他们非常天真可爱,总爱把一天所发生的见闻回家后唠叨给父母听,若回家见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会心灰意冷,这样长期以来在青少年中极易形成孤独症。据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易怒的占22.7%,这些孩子大都表现在语言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我有一位学生今年14岁,8岁那年父母一起去宁波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管,家中十多亩地,爷爷平时还要干窑工。自父母走后第二年起这位可爱的孩子变得孤独自闭,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快下降,直至最后厌学,性情暴躁,常与大人争吵,最后干脆辍学。十二岁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带到宁波,据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闭性人格障碍。据日本波筑大学心理学教授松原达哉先生所创立的生活分析理论指出,此类学生往往表现为“缺少动力、缺少目标、缺少气力”这一案例表现的特殊性虽然尚不充分,但足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诱因。据不完全统计在留守儿童中72.3%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针对上述现象作为农村教育机构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帮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长。作为行政机构应建立农民工务工档案,对于有技术的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应当很客观,有力带孩子在当地就读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政府行政干预拒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行为。对一部分无技术的农民工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培训农业技能,使之在家能安居乐业。使他们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至得到更多的关爱。作为教育教学机构以学校为载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应纳入重要日程。在高等院校开足心理学专业课程,使一批从事心理研究的教师深入到农村建立心理咨询门诊,以矫正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使他们能在人文的关怀中健康成长。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需要加强有效监护“留守儿童”从小失去家庭的教育与监护,他们离开大人后行为上无拘无束,严重影响了他们良好习惯及人格品质的养成。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根本无法判别是对是错,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他律阶段,自律性很差。据调查发现,在200名留守儿童中,爱睡懒觉的占65%,起床不刷牙占71.5%,不吃早饭的占22.7%,不洗衣服的占91.4%,从这组数据看出,他们确实缺少必要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更有甚者,为了多睡一会,竟向爷爷奶奶撒谎说肚子疼,不吃饭,估计快上课时匆匆赶到学校,等到下课时买包方便面充饥。还有一部分学生纠集在一起到某一学生家打游戏,看VCD一玩就是十二点多,干脆几个人拥挤在一床,形成夜不归宿的现象。有一所小学的几名学生得知同村的李某从宁波打工回家,几人结集在一起当晚偷走了李某9000多元积蓄分别买了两辆摩托车,经调查三位学生都是留守学生,他们时常有偷窃行为,后经公安部门介入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并责令其家长监护这些同学。这一案例说明留守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阶段,家长的言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这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之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因此只要大错不犯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调查中还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的管教,祖辈也只能听之任之。由于缺少他律性,他们生活散漫,无学习动力,无目标计划,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差,经常丢三落四,生活无规律可循。怎样才能有效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护与教育其意义重大。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新农村教育的路子。其一、建立政府统筹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采取层级管理由政府到责任人逐层分片到户,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建立档案,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作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对一部分留守学困生更应加强管理,一部分留守学生年龄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确引导,他们会积极配合,这一时期就需要责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将影响行为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孩子越小犯错误的几率越高,这就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和监护人用积极强化的手段给予他们的行为以愉快的刺激,从而更加有力的促进留守儿童积极行为的出现。同时也更进一步要求我们的老师认真研究教育心理学。其二、以学校为载体的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对留守学生作寄宿式管理,学生吃住在校由学校统一安排作息时间,使他们能全天候在教师的监护之下。并由专职教师对留守学生建立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期与家长联系,或召开学生家长会议,着重解决留守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的突出问题。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一个“爱”字,这是他们最想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情爱来弥补他们心灵深处早已失去的父母之爱。一代师表霍懋征说过,“父母之爱是血缘本能,天下之理;老师之爱是道义和美德,更加神圣和崇高”。留守儿童内心深处都有难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虚感。这种失落和空虚源于和亲人的长期隔离。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失去父母之爱是很可怜的,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妇联、文联、关工委等组织一起行动包片到人,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有了爱的基础他们会配合学校的工作,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就会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有一种悦纳的感受。也同时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是一种促进。三、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缺失体能下降,需要营养科学详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