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卡镇的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情舞之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瓦卡镇是久负盛名的康巴藏族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得荣学羌、藏族车模技艺、藏棋、九步锅庄、川西藏族山歌、康巴藏族服饰、羊毛纺织、酿酒、碉房建筑技艺等民间歌舞和传统技艺保持着活态传承,使瓦卡镇成为藏族民间艺术的宝库。
2014年11月5日,四川省文化厅正式命名206个“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得荣县作为“情舞之乡”榜上有名,得荣情舞,即得荣学羌,作为这一民间歌舞艺术的唯一流传地,瓦卡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情舞之乡”。 “得荣学羌”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卡镇是得荣学羌的发源地和唯一流传地。
学羌,也称“情舞”,瓦卡先民在结合藏族、纳西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形式,民间传说学羌是当年民众为了欢迎汉族公主进藏时编创的。
得荣学羌是得荣县瓦卡镇藏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跳的舞蹈。年轻人相约在溪流岸边,或在山间林地,围起一堆篝火,歌舞联欢直到天明。多少人因情舞学羌而相知相识,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学羌舞蹈风格及音乐色彩别具一格,学羌的基本特征是:跳跃、踏步、舞袖为主,手从脚动,顺手顺脚,与其他藏区民族舞蹈风韵不尽相同。学羌舞蹈刚劲有力而古朴大方,其动作特点在于脚下的踏跺组合,多见跺脚与踏脚动作相结合。舞蹈中常见的进式踏点,下步有力,踏脚轻脆,当舞者俯身而变化踏点后,这一动作则显得柔韧、洒脱。
学羌曲式众多,歌词内容丰富,其旋律结尾处多以不稳定的角音为主,每段曲子旋律结束后,伴以舞者的踏点而填补空白,给不稳定的余音造成稳定的结尾,使舞曲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羌具有民间性、娱乐性,更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作为藏彝民族走廊的重要节点,学羌集中反映了生活在康巴南路河谷地带藏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舞蹈韵律及奇异的音乐风格,保存了得荣藏族古歌古舞的神韵,为得荣所独有,对得荣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12年12月,瓦卡镇民间学羌艺人格玛次仁被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单珍洛布、阿忠等学羌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非遗传承和保护队伍,各村庄组建有十余支学羌表演队伍,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013年6月,在青羊区援藏干部的支持下,14位来自瓦卡镇的民间艺人成功登上成都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节的舞台,并在各会场连演5场,雍容华美的服饰、古朴苍劲的舞步、高亢悠远的歌声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会后,以瓦卡镇学羌队为主要演员的得荣县代表团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藏族车模技艺是藏族民间制作各类木制生活用具的特殊工艺,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瓦卡镇的车模技艺远近闻名。子实村岗学自然村民间艺人格绒次仁2008年12月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瓦卡镇采用车模技艺制造的木制品花样繁多,品种超过100种,其中不乏传统民族手工艺术的精品,其工序繁杂、工艺独特,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产品远销于西藏、印度等地,深受喜爱。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肩在崇山峻岭中奔流。三江并流位于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包括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的部分地区。三江并流共同孕育了数千年的“江边文化”。 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3年7月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瓦卡镇位于金沙江东岸,地处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红山片区和白茫-梅里雪山片区正中,是三江并流区域的天然组成部分,是一片被遗忘的世界遗产地。(示意图见右图) 金沙江第一弯位于瓦卡镇境内,以“雄、奇、险、峻”著称,是中国四十大景观之一。
从青藏高原奔涌而来的金沙江,在瓦卡镇瓦卡村与阿洛贡村之间,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酷似”Ω“的大拐弯。金沙江江水夏秋浑黄、冬春深绿,衬以连绵群山、蓝天白云为背景,景色雄浑壮阔。(”金沙江第一弯“又写作”金沙江第一湾“)
瓦卡镇拥有滇藏茶马古道在四川境内的唯一一段,自红军桥至瓦卡渡口,全长约12公里,是从茶马古道重镇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前往德钦县升平镇从而进藏的必经之路。金沙江瓦卡江段,地势平缓流速缓慢,非常适宜摆渡过河,因此成为马帮驼队跨越金沙江的理想渡口,素有“茶马古道第一渡”的美誉。
同时,瓦卡镇的崇山峻岭之上还隐藏着一条不为人知的连接滇藏和川藏两条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马帮驼队从瓦卡渡口经阿洛贡、曲岗顶,途经松麦、茨巫最终抵达巴塘,与川藏茶马古道交汇。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市,中间经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经瓦卡金沙江第一渡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在瓦卡与奔子栏之间,依然保存着古老的渡口和渡船,这就是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瓦卡渡口”。游客可以坐上小船,从宽阔的金沙江中横渡,几分钟即可从四川到达云南。
同时,在已经竣工的金沙湾大桥上,还可以欣赏到“神龟拜佛塔”的奇景。一座酷似神龟的巨石每年秋冬季节出现在金沙江中,头朝江边的一座佛塔,仿佛在虔诚的礼拜佛塔,惟妙惟肖,令人称奇。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18000多人马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率领下,于25日至29日兵分两路由丽江石鼓至巨甸一线抢渡金沙江,摆脱了10余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随后,红军指战员以顽强的意志抗饥饿、斗寒冷,胜利翻过了哈巴雪山,抵达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城。
在经过短暂休整后,1936年5月5日,贺龙、任弼时等率红二军团离开中甸城,向得荣进发。7日,红二军团前卫部队到达中甸(今香格里拉)、德钦和得荣三县结合部的资纳腊山口时,遭地方武装的阻击,四师参谋长汤福林、五师参谋长高利国、连长肖学志和十几名战士牺牲。红军击溃阻击武装后,于8日全部进入得荣境内。
瓦卡镇是1936年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从云南进入西康藏族地区的第一站,经典红色电影《金沙江畔》的故事就取材于这里。瓦卡镇境内至今保存有红军桥、贺龙桥两处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至今日,在木猜村、八子斯热村等瓦卡镇各村依然流传着红军战士和贺龙元帅长征途中的故事。 截至2014年11月,瓦卡镇已拥有八子斯热村(2012年)、子庚村(2013年)、阿称村(2013年)、子实村(2013年)、阿洛贡村(2014年)5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是四川省拥有中国传统村落最多的乡镇。2014年7月,八子斯热村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公布的“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
2013年7月29日,瓦卡镇八子斯热村、阿称村、瓦卡村、子庚村、子实村、曲岗顶村、阿洛贡村、吴拥共村等8个村落被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财政厅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全省仅120个村落获此殊荣。
8个传统村落散布于海拔2200-3100米的河谷坡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夯土藏式土碉房民居依山势有序排列,历史悠久的古碉矗立在村落四周,座座白塔错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同时,绚丽多彩的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传统村落里依然呈现活态传承,反映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表达着这里民间情感、生活理念和文化传统,堪称一座座活着的藏族文化博物馆。 瓦卡镇是太阳谷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景观资源集干热河谷、原始森林、高原湖泊、雪山于一体。得荣县海拔最低点1990米的金沙江与岗曲河交汇处,全县最高峰海拔5599米的仙嘎忠神山都位于瓦卡镇境内。
全镇呈现出突出的垂直立体性气候,由河谷向上依次形成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和高山寒带六个垂直立体气候带。风景区分布着类型众多的地质奇观、自然遗迹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每年春季,河谷麦浪翻金,山中桃花芳菲,山顶皑皑雪峰间杜鹃绚烂,一山四季,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瓦卡镇的传统民居建筑为康巴农区代表性夯土藏房——土碉房。土碉房依山势错落分布,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土碉房墙壁由泥土夯筑而成,一般为三层,每层间都架大梁,垫细圆木或木条,铺树叶、夯土掌,再钉地板。一般最底层为畜圈,第二层作厨房、客厅、卧室和储藏室,第三层设有经堂和煨桑台。
土碉房经济、坚固、实用,符合农区藏族生活习惯并兼具防御功能,经过富有藏族特色的彩绘装修,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建筑技术精湛高超,气势雄伟壮观。 在瓦卡镇阿称村、吴拥共村、子庚村、八子斯热村、子实村、阿洛贡村等地,分布有土碉十余座,民间传说是格萨尔王征战时遗迹,据历史考证应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 - 1620年)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征讨吐蕃时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历史。
历经岁月沧桑,大部分土碉已经残缺,残存土碉最高的达到10米,均为夯土砌筑。土碉犹如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藏族勇士,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上,守护着村庄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