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写一篇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小故事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j斤。”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斤,鱼头、鱼尾各1元1斤,不正好是4元1斤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斤6元;鱼头1斤1元,鱼尾1斤1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5斤鱼按4元1斤应卖2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8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求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故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着力点。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始进行。不过,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弱。如何才能让他们顺利地学会提问,让他们的提问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呢?我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分四步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动态演示,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感知数学问题
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个一个依次呈现,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而动态的演示,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例如,首先出现一个操场,伴随着一阵欢笑,从教室里走出来2个小朋友,老师发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告诉学生: 你发现的“操场上来了2个小朋友”就是一个数学信息,并将这个信息板书出来。接着课件继续演示,又从教室里走出3个小朋友,老师提问:“你又看到了什么?”仍然告诉学生:你所发现的“又来了3人”也是一个数学信息,将这两个数学信息板书在一起,现在你能不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室里还有多少人呢?”“操场上共有多少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教室里还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必须到教室里去好好数一数才能得到答案,由这两个信息是不可能知道的。“操场上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前面两个信息计算出来,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后就要像这样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计算出提出的数学问题。接着老师还让学生将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连起来反复说一说,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小故事”。在数学小故事的叙说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区别。
二、 动中有静,让学生捕捉数学信息,体会数学问题
学生知道一个“数学小故事”至少由“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之后,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学生对动态演示的依赖,采用动中有静的方式,培养学生捕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是利用CAI课件色彩缤纷的特点吸引学生注意: 一个手持7个不同颜色气球的孩子,只听几声脆响,一不小心孩子手上的气球飞走了3个,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手上还剩4个气球。与第一层次相比,动画情境的设计不再采用单个片段逐一出现的方式,提示性也没有那么明显了,“手持7个气球”这一元素更接近于静态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捕捉信息的难度相应也就提高了。此时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场面说出一个由“2个数学信息和1个数学问题”组成的“数学小故事”。有了前面第一个“数学小故事”一个信息一个信息慢慢呈现作基础,学生初步知道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涵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小伙伴互相说说,居然编出了2个不同的“数学小故事”:“我有7个气球,飞走了3个,还剩几个呢?”“小明有7个气球,飞走了一些,还剩4个,飞走了几个呢?”这两个“小故事”里分明包含着两个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体会。
三、 利用教材,让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引发数学问题
经历了CAI课件动态演示和动静结合的问题情境呈现过程之后,学生对“数学小故事”的结构已经了然于心。我考虑此时若继续采用多媒体教学已属多余,不免陷入滥用课件的窠臼,而应当打开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从纯静态的问题情境中来提取数学信息,并引发数学问题。
我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情境图〔见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静态的问题情境,我采取分步引导的方式,“扶”着学生学会看图提问,让学生先独立看明白画面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再边观察边思考:从这个情境图中,你能找到哪两个数学信息?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能把这个“数学小故事”完整地用三句话说一说?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另一幅情境图〔见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
这是学生第二次看图了,我不再过多地给予提示,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理解图意,敏锐地提取信息,形成完整结构的数学问题。
四、 回归生活,让学生挖掘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生能从教材给出的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后,我开始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不仅在我们的课本上有数学问题,其实在你我的身边,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家里……到处都藏着数学问题呢!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用‘数学小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听听吗?”激励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静态的书本拓展到动态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述四个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呈现由动态—静态—动态,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由一无所知—一知半解—游刃有余,数学思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稳步上升的过程。伴随此过程,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培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

6+3+3=12 6+3=9 6=6 3=3 3-3=0 望采纳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概念?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小学一年级数学3十2和4一2编一个小故事怎编?

    小明有3个苹果,小李有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

    小明有4个苹果,小李有2个苹果,小明比小李多几个苹果?

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这一个关于桥的小故事

在一个森林里,住着学多小动物,他们每次去串门,都经过一条河,河上有一座大象和长颈鹿用鼻子塔成的“桥”,大家都叫它“动物桥”。关于这座动物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这件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河面上没有桥,小动物们互相串门都要让海龟爷爷驮他们过去。但过了几年,海龟爷爷已经老了,没有力气了。有一天晚上,大象看大家都睡着了,就去长颈鹿家叫醒长颈鹿,对它说:“长颈鹿姐姐,动物中属我们两个个头最大,我们不如去搭一座桥吧!”“我们没有工具怎么办搭啊?”长颈鹿说。大象说:“哎呀,我用我的鼻子顶着你的头不就行了嘛!”长颈鹿说:“好。”
于是,他们就开始行动了。第二天,小动物们看见了他们俩搭的“桥”连忙对他们说了无数声的“谢谢"。而且给这座桥取名叫:“动物桥”。

小学一年级写一篇关于五一假期小短文(5句话)

今天是我盼望已久的五一劳节,我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外婆家。一进门,我就看见外婆她那和蔼可亲的面孔,正低这头,在聚精会神地扫地。一看见我来了,笑眯眯地抬起了头,问我一些关心我的事。
我看见外婆的头上有几滴汗珠,正顺着外婆脸颊流下来,我看见这一刹那,连忙接过外婆的扫把说:“外婆,我来帮你扫吧”外婆说:“没关系,你还是做作业去吧!”我却一定坚持说:“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也该让我有个表现的机会吧!”一边请外婆休息,一边我就认真地扫起地来,外婆呢?坐在沙发上,看着我,好像在说:“你真是长大了啊!我们把你养大没白费。干完这事,我又干了另外的活。外婆笑得合不拢嘴。虽然打扫卫生是累活,但是我的心中一直甜甜的。做完事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好像更蓝了,花儿也更有精神了。天上飘来白云,像几个笑脸,仿佛在对我说:“助人为乐,好孩子,助人为乐,好孩子。”我听了一直从嘴里甜到心头。
啊!这次五一劳动节太有意义了。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劳动是快乐的,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劳动哦!虽然我只是干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活儿,但是劳动却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

求小学一年级有关数字10的小童话、小故事

0”重要吗?
数字王国里,所有的数字都要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谁的用处大,谁就能当上数字王国里的国王。
到了比赛的这一天,数字们都在议论纷纷,要问说什么?当然是说自己的用处呗。大家都没注意到,数字开头的“0”宝宝被冷落了,所有的数字都不管它。到了决赛,只剩下两个数字宝宝了,一个是“9”宝宝,另一个竟是“0”宝宝。
现在的问题:在数字100的后面加上“9”宝宝和“0”宝宝,再看哪边的数字大。“9”宝宝肯定地说:“我的这边大。”于是,大家把它们放在一起,100的后面加上9等于1009,100的后面加上0等于1000,果真“9”的这边比“0”大。于是,“9”宝宝坐上了王位。
“0”宝宝这下可生气啦,竟然离家出走。一天,小红在算算术时,有一道题做不出来了,3×8-24=?究竟是多少呢?因为“0”宝宝离开了数字王国,小朋友都不会写了。于是数字王国的数字都全体出动,找了三天三夜,终于找到了“0”宝宝。可是,“0”宝宝不肯回家怎么办呢?哈,数字王国里最聪明的科学家“8”宝宝出了个主意,它说:“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吧!如果0宝宝输了,它就不回去,如果它赢了,就跟我们回去。”国王“9”宝宝和“0”宝宝比完以后,结果“0”宝宝赢了。原来,“8”宝宝说:“10-( )=?如果得数谁大,谁就赢了。”10-9=1,10-0=10,当然是0宝宝赢了。“8”宝宝还说:“你们看,0宝宝无论站在哪个数字的右边,哪个数字都扩大10倍呢。”“3”宝宝和“7”宝宝一做实验,真是那么回事呢,一下就变成30和70啦!
“0”宝宝终于和大家一起回到数字王国了,但是它为自己的离家出走而感到羞愧,怪自己太任性了,也不争当国王了。“9”宝宝封它做了大臣。
小朋友,你们觉得“0”宝宝重要吗?
小 数 找 朋 友
一天,数在家里玩闷了,想出去找朋友,于是就偷偷地溜了出去。
它来到了门前的草地上,遇到了等号,小数大声喊:“你是谁呀?”等号听见了得意洋洋地说:“我是数学王国里每一道算式得数的缔造者。比如:5×3=15、8+4=12、4÷2=2、20-8=12等等这么多得数都是我创造的,现在你知道我是谁了吧!”小数摇摇头说:“你不是我要找的朋友。”说着,便跑了。
小数来到了风车村,那里的风车转的风使小数差点站不稳。这时,他看见了大于符号,便问:“你是谁呀?”大于符号趾高气扬的说:“你连我都不认识,我可是数学王国里小有名气的专门比大比小的大于号啊!”说着,举出了5>2、10>5、60>59等很多数。小数摇摇头说:“你也不是我要找的朋友。”于是,小数又走了。
小数蹦蹦跳跳地来到了水塘边,这时,它看见了分数,高兴地问:“你是谁呀?”分数说:“我叫分数啊,我可以把一个东西分成好多份! ”说着,分数列出了3/10、25/100、17/40等好多分数。小数看了看分数,心想:咦?我看着这些数字怎么似曾相识的感觉呀?这时,“÷”跑过来,它看见了分数和小数,高兴地说:“原来你们都在啊,你们俩可是孪生兄弟呢!”小数和分数都大吃一惊:“为什么?”“÷”说:“你们看,3/10=3÷10=0.3、25/100=25÷100=0.25、17/40=0.425。其实呀,我们都是一家人,只是面孔不一样罢了。虽然我们看起来不起眼,但数学王国可缺不了我们啊。”小数和分数仔细一看,呀,还真是那么回事,数学王国如果缺了分数和小数,就都成了整数啦!
于是,小数和分数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南方新课

按教材内容及授课计划、总课时自己灵活确定。
如果觉得答案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谢谢,如还有问题可继续追问,如未回答追问,可能是不在哦。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按规律填数:1.4.7().().().().()

5→(10 )、(5 )→10, 规律是箭头后面的数自己相加,就可以得到箭头前面的那个数据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