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庸常和世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多一些经历,就会多一些思考,只是这样的思考有点肤浅,不过这确也让我认认真真读完了《俗世奇人》,再次感知了冯骥才先生的语言特色,这个藏书四千多册,每晚必用眼扫才能安睡的人,是我坚持读书的极好榜样。

波兰诗人辛波斯卡说:“阅读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最荣誉的事情。”的确,以书而论,每本你钟爱的书都会变成你心灵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在阅读中安静下来。

其实读书多了,素养自然就提升了,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那些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了,但是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更在胸襟的宽广,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自己的文字中。

对于成长来说,读书的好处真是太多了,从目前的中、高考来看,读书也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地位,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来奠基,语文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课本上的知识在试卷中仅有25分左右,剩下的一百多分都是课外的,小语段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无论是哪种阅读基本离不开概括内容、提炼筛选信息、品味语言、理解主题和情感等,这些都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锻炼培养能力。阅读能力增强了,写作水平自然也就上来了。这是相辅相成的。

看了巴蜀中学为大家设计的阅读积累卡,感觉特别好,积累卡从两个方面促进大家阅读,一是美词、美句,从感性的层面进行阅读积累;一是阅读的思考,从理性的角度去深入理解。

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一是阅读积累丰厚我们的学识素养,一是促进自己深入思考,继而从书中读到自己独特的感悟,读到自己的人生启示。

阅读唤醒的是灵魂。有时候,人生往往就是因为多读了一点书而有了一些想法的。

精读就是细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方式,它要求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字逐句、逐段地读下来,对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略和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弄清楚意思。作家秦牧曾经把精读打了一个比方,说精读就像老牛的反刍,老牛先是粗粗地咀嚼食物,咽下去之后再倒回到嘴里,再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供消化吸收。

精读说到底就是反复阅读,读懂,读透。以下以《俗世奇人》为例,简单聊一聊精读读什么。

1.  感知内容。

能够概括出整本书的大概内容。写了什么?书的结构等等。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明五方杂处,性格迥然各异。近百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中,因此生出各种怪异人物。如舌灿生莲的杨巴,敢于打破常理的杨二小姐,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想体验一把生死轮回的刘道元,只认七个银元的骨折医生苏大夫,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等等,都是奇人异事,一共36个人物,每人一篇,篇与篇之间毫不相干,在人物描写上,都是遵循根据特点识人的原则,每个故事都是抑扬模式,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读完不禁感慨,高手真的在民间。

2. 阅读积累词语。

如《序》中的迥然相异 ,血气方刚,市井民间 ;《苏七块》中:红唇皓齿(红唇白牙齿 人很健康)乌黑锃亮(苏大夫的胡须黑亮)绰号(外号。有善意的,有贬意的,有带有侮辱性的) 斩钉截铁等。词语是组成句子的一个单位,理解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当我们理解并熟记这些词语后,没准哪一天就可以出现在自己的作文里了。

3. 筛选有意义、有价值的句子。

如 :《刷子李》中,刷子李刷桨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冯五爷》中的:冯五爷究竟做了两年的买卖,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听到的假话比真话多,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了。

世上的事,说足了这头,便开始说那头。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人世间吃得开的四样东西,钱、权、爹和长相。

这世道就像一杆称,不会总摆不平,无论身内身外的事,都好比撂在这称上,一头压下去,另一头就翘起。

读书其实是在读自我,能从书中捕捉到和自我、生活相互勾连的信息,从而获得读书的乐趣和思考。

1. 一句话。 如《刷子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须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刷子李的绝活就是,刷桨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他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从刷子李身上,看到了他对手艺的敬畏和修炼,对自己严格要求,练就了刷桨的本领,这本领给了他“刷子李”的称号,收来了徒弟。什么时代都一样,有手艺有技术,就不愁生存,甚至生活得大富大贵,没有手艺、没有技术的就只好靠边站,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2. 一个人。 比如,刘道元,是当时天津的一个文字混混儿,仅凭手中的一支笔,给做大买卖的有钱人写写状子,赚大把的钱。同时,他又区别于其他的混混儿,因为刘道元很讲义气,有一颗善良的心,时常资助贫苦的人,而且出于阔绰,不图回报。脾气很怪异,谁要是相谢,他就臭骂谁。活脱脱一个怪人。

再说说喜欢他的原因:虽然他像个混混儿,但是因为他讲义气,且心地善良,拿出钱来资助穷人,不求回报,这种品质无论哪个时代都值得好好学习。

3. 一个故事。 比如:“泥人张”捏“海张五”的故事,那时候人人一门手艺,而这泥人张就是捏泥人里的能人,捏的泥人那是栩栩如生手艺是人人称赞的,在酒馆偶遇恶霸“海张五”嘲笑泥人张的手艺,泥人张用鞋底泥当场捏出了恶霸的头像震慑全场,转两天后当街低价“贱卖海张五”的塑像,成为一时笑谈。

  这个故事说明了手艺人的不卑不亢,用手艺维护自己的尊严。

比如:在《酒婆》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使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

这里就有一个写作的方法,写酒味大,没有直接描写酒味到底有多大,而是通过写猫来写酒味,猫从来不跑丢,原因是什么呢,哦,原来是酒味太大,猫顺着酒味就嗅回来了。

以后自己写文章,也要有意识地借鉴学习运用。

再比如:《苏七块》,这是一个开所行医、正骨拿环的,开篇给他的外貌描写:

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里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就感受到这个苏七块作为一个正骨医生的身份特征。你是否从中间读出来,我们写人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写的外貌、说的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我们在阅读理解中经常见到的写法,那就是欲扬先抑。开篇交代的苏七块看起来不是一个善人,无论亲疏贫富,只要来看病必须先码上七块银元。不近人情,先批,这是抑,但是到后面,我们才知晓,啊,原来苏七块是个善良的人,他只是不想破坏自己的江湖规矩。

  我们精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有思考的意识,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读的多了,见的多了,自然就容易判断出来,是以小见大,还是对比烘托,还是欲扬先抑等等。这样,读书就和阅读、写作联系在一起了,它们是一个整体。

  另外,养成读书的习惯,最好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一周写1500字的笔记,或摘抄,或随想随感等,一个学期写4万字,一年两个学期加假期大概能写15万到20万字,这个阅读书写量就相当可观了,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一个丰硕的收获。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本书:

  丁立梅老师的《风景这边独好》和《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对于积累、对于思考、对于怎样选材和写作,这两本书一定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