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增广贤文》:国学的本来与未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建国初期时,百业待兴,民生凋敝,人们生活艰难却不缺少对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憧憬。

仿佛有根精神支柱在支撑着他们,奋力进取,为新中国的富强而努力。

但经过十年浩劫后,群星陨落,文化思想崩坏,社会形式动荡不安。

之后虽有拨乱反正之举,再有邓公力挽狂澜,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新局面出现。

可终究有些东西不一样了,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步上升,市场经济开始腾飞。

国民的文化却找不到路了,迷失了在物质和金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

于是,国学潮顺势而生,它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的文化需求,其内生的属性也契合了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

从精神层面来看,这应该是件好事,精神文化与物质生活不匹配,迟早要出事。

所以这波浪潮不是历史的倒车,不是返祖,而是国人自发选择的进化,承载着一系列厚本厚生,资治化民,与时偕行的历史使命。

千禧年后,这股浪潮愈演愈烈,国学班,国学课,层出不穷。

可贫瘠的精神世界,红尘滚滚的世俗显然对国学大潮的送浪迭涛缺乏理性的应对预案。

于是,问题出现了,价值多元的当下社会,有枪打出头鸟之势,国学就突兀地成为战场上的集火点和靶子。

有高举旗帜的支持者,肆意抨击的反对者,视若无睹的旁观者,更有披着假皮,招摇撞骗的伪国学。

国学的本质和益处是显然易见的,却鲜有人去理性思索其蕴含着的深刻道理和厚实的内蕴。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国学的本来就是教化世人,塑造世人,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

它就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惠,需要虔诚而勤勉地加以拂拭,点饰,悟析和解读,才能使千年经典在当下焕发时代的清辉!

其实不难看到国学经典能为现代人提供的精神资粮和思维向度:

一、生生不息的变易之道;

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三、安贫乐道的幸福观;

四、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五、厚德载物的道德观;

六、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

七、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

八,阴阳互生的发展观;

九、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十一、知行合一的学统;

十二、资治化民的宗旨和践行;

而这些,原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原本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渊薮,现在却遗失了,庆幸的是,我们正在拾起它们!

至于国学的未来,是个庞大而笼统的概念,根据编者的论述,所谓国学的未来就是:

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积极践履国学文化的大众化、现代化和生活化,使国学逐渐融入人们学识行用的行为方式中。

大国崛起,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其实都与国学有所牵连。

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事,以其作为人生的指路灯,更能使世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少走些弯路,少走些险路。

读《增广贤文》之国学的本来与未来——欢迎交流,日更不易,请多支持,喜欢可以点下小心心,期待每一个关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