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毛泽东战略智慧:决战辽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3

历经了七年的井冈山斗争,两年的万里长征磨练,再到八年的抗日战争打磨,毛泽东通过不断总结战争规律和积累无数战争实践经验,其军事指挥才能与战略思维能力日趋深厚,可谓步入化境了。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毛泽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指挥各路军马,发动三大战役,连战连捷,消灭了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三大战役前,国民党军 尚有正规军约360万,并得到美国的支持,具备相对先进和远高于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力量,占领了中国的广袤地域,尤其占据了各大城市。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贪污腐化,民心逐渐丧失。内战爆发后,兵力更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已经只能满足于重点防御各大城市,机动能力大大削弱, 在形势上已处于被动了。

与之相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 实行“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战略,歼灭了大量敌人,总兵力发展到280万,装备力量也大为改善。人民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治军威严,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支持。虽然总体兵力装备和国民党军有一定差距,但 在形势上已经处于主动地位了。

当然,除兵力装备和人心向背外,军队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胜负,总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 战略决战是检验军事统帅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毛泽东无疑是顶级的战略大师。

自1946年6月内战爆发以来,东北因其丰富的战略资源,一直是国共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蒋介石不惜投入重兵,多次换将,以求占领东北。由于毛泽东的精准遥控,林彪、罗荣桓的指挥得当,通过“四战四平”等战役,到1948年3月,国民党在东北只剩下长春、锦州和沈阳三个孤立的大据点,成了解放区包围的“小白区”,我方优势明显。

因东北的重大的战略意义,以及毛泽东对全局的缜密分析,决定将其作为突破口,把东北局部的优势放大,进而争取全局上的更大优势。 当然,做出决战东北的战略固然是英明的,而更能展现出毛泽东雄才大略的,是选择先攻打哪个城市上。

毛泽东认为要想全歼东北之敌,最应先攻打锦州等地,扎住口子,敌人则不能跑。 这也体现出毛的做事风格,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的彻彻底底。当时,东北野战军的总部在哈尔滨,当时已经包围长春,林彪认为应先攻长春,然后再逐步南下。但是,国民党军队则可能会从锦州方向向南窜,不仅敌军有生力量会逃跑,还会给华北造成巨大压力,这从战略上差一截了。

锦州既是联结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又是长春、沈阳敌军空运补给的基地,战略价值极为重要。 对东北野战军来说,锦州离主力根据地较远,需绕过沈阳,长途奔袭,且补给线较长。假如不能迅速拿下,就会受到南北敌人两面夹击,使部队处于死地。这也是林彪迟迟难以做出下达攻打锦州的原因。

毛泽东以超人的魄力,要求林彪站到全国大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为加快战争进程必须先打锦州。 9月10日,东北野战军,千里奔袭,直达锦州。在当时,蒋做梦也没想毛泽东在会下大决心进行战略决战,更想不到会首先攻打锦州了。他认为以解放军当时的条件,会将进攻重点指向长春,一直到解放军突然包围义县并切断锦州同关内的陆路交通时,才反应过来慌忙调整部署应对混乱局面。

期初,攻打锦州的战役并不顺利,有被围歼的风险,林彪信心有所动摇,当收到毛泽东严厉指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后,林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锦州。 毛泽东的命令和战略构想终于得到有效执行。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总攻锦州开始,经过31小时的战斗攻克了锦州。锦州的攻克,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

锦州解放后,东北野战军连战连捷。 长时间困守长春的郑洞国眼看无望,放下武器,长春获得和平解放。从沈阳西出后的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想从营口撤退时,东北野战军从四面八方将其分割包围,经两天激战全歼之。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沈阳和营口。9日,收复锦西和葫芦岛。至此,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林、罗、刘率领的百万雄兵,歼敌47.2万人,其中包括由美国装备并训练、曾在印缅战场作战的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巨大胜利,震惊中外。 辽沈战役的胜利,给了蒋致命一击,为此他在北平和南京两次吐血。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有了巩固且有较强工业基础的战备后方,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战略决策和惊人的果敢,缜密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战争形势,科学地预见战局发展趋势,综合考察各种因素,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做出决定坚决执行,最终一招制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毛主席真乃用兵如神也!

完成于2020年10月6日


链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毛泽东战略智慧:血战淮海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