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新学期到来的词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0

1.形容“新学期”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新学期”的成语有:

一、朝气蓬勃 [ zhāo qì péng bó ]

1. 【解释】: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2. 【示例】:青年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祖国的未来。

二、生龙活虎 [ shēng lóng huó hǔ ]

1. 【解释】: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2. 【出自】:清·吴趼人《痛史》第五回:“城外元兵虽多,却被张世杰一马在前,宗仁、宗义在后,如生龙活虎一般,杀入阵去。”

3.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三、精神抖擞 [ jīng shén dǒu sǒu ]

1. 【解释】: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

2.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

3. 【示例】:我则见玳筵前摆列着英雄辈,一个个~。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四、神采奕奕 [ shén cǎi yì yì ] ]

1. 【解释】: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2. 【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3. 【示例】:我在底下看着,果然~。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

五、气宇轩昂 [ qì yǔ xuān áng ]

1. 【解释】: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2. 【出自】: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林中书彦振摅气宇轩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朝霞见韩生气宇轩昂,丰神俊朗,才貌甚是相当。”

3. 【示例】:郭沫若《长江大桥》诗:“使人们心胸开阔,气宇轩昂。”

2.有哪些形容"新的开始新的学期"的句子或四字成语

【灿然一新】灿然:耀眼的光彩。耀眼的光彩,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耳目一新】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凡百一新】凡:全部;百:指事物多。所有的事物都有了新气象。

【焕然如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同“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

【面貌一新】样子完全改变,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面目一新】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气象一新】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

【万物更新】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新益求新】已经新了,还要求更新。

【与日俱新】新:新面貌。随着时间一同更新。

3.描写“开学”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开学的成语有:

一、肩摩踵接 [ jiān mó zhǒng jiē ]

1. 【解释】: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2. 【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3. 【示例】:平常是异常清静的街面,到这时候两边的街檐便成为~的市场了。 ◎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二、人声鼎沸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1. 【解释】: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2.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3. 【示例】:广场这时已是一片锣鼓喧天,~。

三、熙熙攘攘 [ xī xī rǎng rǎng ]

1. 【解释】: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2.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 【示例】:共青团员都打扮成去远足的样子,每人提了个提包,有的是挂包,~的会集在厂里的球场上。 ◎茹志娟《新当选的团支书》

四、络绎不绝 [ luò yì bù jué ]

1. 【解释】: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2. 【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

3. 【示例】: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五、纷至沓来 [ fēn zhì tà lái ]

1. 【解释】: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2. 【出自】:宋·朱熹《答何叔京》六:“夫其心俨然肃然,常若有所事,则虽事物纷至而沓来,岂足以乱吾之知思。”

3. 【示例】:贴出布告以后,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应接不暇。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