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浮云—《孔子(论语)心理学》(1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论语》中许多句子都是至理名言,都耳熟能详,至今仍然被奉为行为准则,流传千年仍然长盛不衰。但年轻时对孔子的印象并不好,看来看去,怎么都感觉孔子不过是一个虚伪的人,心里暗暗地不喜欢他,也不敢对谁说,生怕让人耻笑。当然也并不妨碍我“敬其师,信其道”。现摘录几条,试作分析。

          人们都以为孔子极其鄙视富贵,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的意思是,君子谋求学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未必不挨饿;学习知识,则可以获得俸禄。君子担忧道学不成或不能行,不担忧贫困。

        《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意思是学习了多年,却没想去求取俸禄,是难得的事。

         这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指出,普通百姓要想获得社会地位,能为统治阶层效力,只有靠读书一条路。读书好了,什么都有,哪怕饿着肚子,也要多学习知识道理。只须考虑能不能把书读好,而不是担心有没有饭吃。读了书不想做官是很少见的。

       《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如果能求得富有,哪怕是做下等的车夫也行。

         这两则自相矛盾的地方在于,孔子一方面鼓励人们在贫困中追求学习道理,但另一方面也并不讳言从别的道路去追求财富。可见,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只要手段正当,富与贵都可以拼命追求。因而他的名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有潜台词的,只要合乎义,富贵都不拒。可见后人误会的知识分子只能追求道义而不能追求富贵是个多大的误会!

       《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意思是“只有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最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这上等有智慧的人指的是谁呢?)

         另有一次,孔子到了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这个故事是说孔子之徒子游,在鲁国武城作官。依夫子之教,以礼乐教化百姓。孔子达武城时,耳闻处处皆弹琴唱歌之声,便笑向子游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治理如此小城,让这里的普通百姓随处都能听得到礼乐之声,哪用得着如此隆重!子游接过话茬儿怼回去说:“过去我听老师说:‘在上位的人学了道,就能惠爱百姓;一般老百姓学了道,就容易役使了。’”孔子一听这话非常符合自己的教育思想,就说:“诸位,言偃说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开玩笑罢了。”这情形要搁在一般人身上,准保要愣一会儿神吧。可你瞧他,一点都不觉得脸红,说得像没事人一样,多坦荡啊,这可不是一般的修养。

      《论语·泰伯篇第八》中,子曰:“笃信好学,富士康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誓死保全并爱好治国作人之道,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要在那里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

        但在另一则《论语· 阳货》中,子曰:“ 公山弗扰据邑叛乱,召请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召唤我去的人,难道会让我白去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公之道啊!”

        多么漂亮的理由啊,他现在是在为了实现自己理想,复兴周公之道才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看来,孔子的言行产并不都是一致的。

      可惜的是,以上这些内容,在年轻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些既轻视别人,又言行不一的表现罢了。 现在真是后悔莫及,年轻时就没有看懂《论语》,别人半部《论语》就可以治世,里面的处世哲学对人对事,对官对民都有说教,确实是精神宝藏,而且孔子的徒子徒孙已经遍及全世界,它的思想价值毋庸置疑。仔细想想,孔子不过是厚道到了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所以他的黑就变成了灯下黑,谁也没有想到。而现如今修炼情商已经成为为人处事的大众哲学,许多事情再多读读《论语》就更明白一些。

                                                                                                —《孔子(论语)心理学》(1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