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书评:人人都随时可以获得幸福——《幸福的勇气》书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幸福是人人都渴望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到不是每个人都获得幸福,或者说只有部分人承认自己过得幸福。

中央电视台曾在某年的中秋、国庆期间推出“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各路央视记者在全国各地以“你幸福吗”的问句为开场采访普通百姓。因得到“我姓曾”、“我耳朵不好”等风趣幽默的“神回复”而被广泛关注。同时“你幸福吗”也引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怎样才能算是幸福?时代不一样,对幸福的解读也不一样。在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人觉得“老婆孩子热坑头”就是幸福。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年代,有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新“五子登科”才算是幸福的基础。

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对幸福的理解也都会因人而异。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咱们国人衡量幸福大多以物化为标准,都习惯向外求。但是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经济越来越殷实,人们的幸福感与财富的联系不再那么紧密。很多有钱人也常会觉得不幸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又逐渐向内求。这样一来,是否幸福就凭个人感觉,又变得更不可捉摸起来。

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什么样的幸福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又该如何去追求?是否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你能从《幸福的勇气》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幸福的勇气》也就是我上周给大家介绍的《被讨厌的勇气》第二部,也就是“阿德勒的哲学课”的终结篇。书中说,人人都随时可以获得幸福,你也好,我也好,其他什么人都好,都可以踏出幸福的第一步。但是,幸福也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幸福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

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人生最大的选择”,也即“爱”。所以本书里所有的一切讨论,都将围绕“爱的勇气”也即“幸福的勇气”这个大主题去展开。当然,它所倡导的爱,跟我们平时的男女之爱有联系,但又有区别。

《幸福的勇气》这本书还是采用了对话体的写法,通过聆听青年和哲人的长谈,让我们倍感亲切,如临其境,如师在侧,如友在邻。但对话体的写法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整体结构并不那么严密,读起来有点松散。但其实这也符合人的个性和心理,我们大都是情绪化的高级动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柳下惠。

在三年前,青年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心理学,就颠覆了自己以往的常识和观念,经过与哲人的促膝长谈,以为自己已深得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满怀希望地离开哲人的书房,辞掉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以期能利用阿德勒的哲学思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三年后,青年却带着满身的戾气和不满情绪而来,言语中充满深深的敌意,甚至数次挑衅和攻击,把哲人当成“可恶的他人”,自己则是“可怜的自己”。

哲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对青年循循善诱,解疑答惑,指点迷津。他说:“你现在所烦恼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爱的问题,无论是教育工作的问题,还是你自己人生方向的问题都如此。”

    并指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而尊重则是“自立”的入口,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关心他人的兴趣,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要想受教者自立,教育者必先自立,你不必刻意去博取他人认同,因为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我认同”的勇气。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就是自立。

同时再次重申,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驱动,而是按照现在的“目的”活着。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所以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是,我们不是真的想改变。

上一本书里提到过,“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其实同时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的定义。只有付出(贡献)才能有收获快乐,不能坐等“收获”幸福,我们不能成为心灵的乞丐。

我们只有通过主动地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然后一起完成“幸福”这个共同课题。

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和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只能今后努力建立起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关系,“认真活在当下”就是这个意思。

看不清楚未来,其实都不要紧,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看不清未来,所以我们才要珍惜此时此刻,才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当今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份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可见嫁入豪门是很多女孩子的梦想,而有车有房只能算是最基本的要求。

咱们国人确实有自己的特色,在婚恋观念方面,大都是实用主义战胜了浪漫主义。也有一部分人只是寻求心理平衡,别人嫁得好了,我也要嫁得好才行。而好的标准,便是好的家底。

相关部门曾在广州的各大院校做过调查,有60%的女生说理想中的老公要经济基础好,“嫁个有钱人”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共识。

而日籍作家加藤加一则说,在他们日本,富二代只能娶富二代,不是要求什么门当户对,而是富二代代表“无能”,为绝大多数女性所不齿。大多数年轻人,都过着“蜗居”的生活,一对小情侣精打细算过日子,没有人觉得会有什么窘迫,很多人都是结婚后一起努力打拼,有条件后才考虑买房买车。

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婚恋观,但是过分地强调经济条件,一味向外寻求满足感和安全感,其实都是比较狭义的自私的幸福。

在电影《泰囧》里,徐峥饰演的角色徐朗一心想要挣钱,他想要去签字,不签字挣不到钱。于是他开始走上寻找签字之路,却遇到了一名“二货”王宝。王宝用他那些萌蠢的方法,帮助徐朗重新认识了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表达的就是一种先信赖、合作、付出然后才有收获的理念。

《幸福的勇气》里也说,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爱。我们不但要爱自己,还要爱他人,甚至爱众人,从而才有贡献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怀着一种“大爱”,都能懂得如何去爱,从而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