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印记,一代人的使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人面对忽如其来的社会变革,终于无法再安于现状,囿于贫困,即使再胆小安稳的人也不得不想方设法跟上发展,整个社会充满躁动,人心初热,思潮百态。”看完了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的三个年轻人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从农村一步步改变命运的故事,我很感慨自己终于能清晰地看到了父母长辈们在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也很庆幸能够将他们给我口述过的记忆拼凑完整。

        剧中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宋运辉和宋运萍姐弟俩面对出身不好家庭背景下难过的政审关,除了让我感动落泪的是姐姐毅然选择了放弃录取名额,还有想到曾经对爸爸中专学历的误解而后悔不已。以前我看到别人家的小孩上学都是父母开车接送还埋怨过爸爸的工作不好,长大了才明白爸爸三十出头就做上了国营企业的工程师在当时是多么令人称羡的荣誉。虽然爸爸直到退休两年前才被提拔到主任工程师,但是我想作为技术出身的他这个头衔也足够他这一生引以为傲了。

      小的时候经常和奶奶一起看抗日年代剧,可是长大了当我们开始厌倦了这些以后他们却依然百看不厌。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他们看了一遍又一遍的是曾经真实的生活,是过去念念不忘的记忆。

      经常会听到妈妈在我发烧的时候唠叨着“捂上被子睡一觉就好了”这样的话语,有时候我还会给妈妈讲医学常识来纠正她,她听了不仅不会改反而骂我胡说八道,每次我就在想,如果我学医她会不会就相信了呢?直到我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一名医学生经常指出妈妈在生活中的谬误,但是妈妈始终默不作声依旧重复地做着,后来他想通了,告诉自己与其通过言语让长辈们去接纳或者说服他们改正,不如顺从他们的一片好心。是啊,我们纠正的都是父母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都是经历困难穷苦的日子留下来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就像是精神支柱一样支撑着他们努力地活下去。正如《人民日报》点评到《大江大河》:“从细节出发,沉淀出‘相信’的力量,让观众相信人物行为的动机、思想的转变、精神的支撑。” 相信的力量不容亵渎,相信的力量更应该被理解。 

      每年过年外公总会带着全家人亲自去一位姓冯的爷爷家里拜访,起初我只知道他是外公口中帮忙迁户口的主任,是妈妈眼里最感激的恩人。直到有天外公告诉我,当时妈妈从农村到城里来读书读得好,他为了能让妈妈继续在城里读书,并且让外婆来城里照顾妈妈,才找到了冯爷爷帮忙。想起剧中雷东宝向徐县长推荐小舅子才得以让宋运辉破例进了金州化工厂的片段,让我第一次体会到恩情的重量......

        西方哲学认为,人类历史往往以螺旋式重复为发展的形态。反观我国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从局部短期看,是时好时坏,甚至越来越坏,但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则是越来越好。好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三转一响”四大件是小康生活的象征,如今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成了世界的焦点。罗振宇在2019跨年演讲中讲到:“2018年,我们告别了很多曾经熟悉的人。但只要我们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一个事实:其实并不是这一年故去的人特别多,而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从40年前开始,才有机会知道很多人。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大众媒体把他们推到了我们面前。他们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符号、原型、榜样、接口和拐杖。所以今年他们的离场,才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冲击。我们并不是在告别谁,我们是在告别自己的一部分。”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记忆,而记录这些生活,那些记忆中定格的关键词,就凑成了那个发展中、变化中的黄金时代。 而每个时代的结束其实也只是走到了其中一个山腰,去往山顶的路还有很长,回首过去的同时我们也要勇于书写自己的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