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弼臣的经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立志从医 刻苦学医
刘弼臣原名刘世仁,医名“弼臣”。他自幼体弱多病,每次患病皆得益于其姑父的治疗而速愈。其姑父孙谨臣,是当地著名中医儿科医生,是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小儿神医”朱冠臣创立的“臣字门”第三代传人。刘弼臣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争和动乱中渡过的,他从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古训中受到启发,决心学医济世活人,以增强民族素质。遂于14岁中学辍学后拜孙谨臣先生为师,取医名“弼臣”,寓意“治世以文,弼亮之臣攸赖”,成为“臣字门”的第四代传人,从此走上了从事中医之路。
名医刘弼臣他白天侍诊于桌前,抄方诊病,倾听老师教诲。夜晚则勤于书斋,整理笔记,攻读医书,苦心钻研。孙谨臣则毫无保留地把师门经验及特色传授给他,并常常教导他要不拘一门,广学博采。在他3年满师后,还推荐他到名医时逸人创办的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学习。当时学校有数十位上海的名中医授课,其中有外科的张赞臣、中药的陈存仁、内科的程门雪、儿科的钱今阳等。授课的老师中有的是相互对立的学术派别。在讲课时各执己见,旁征博引以证其正。刘弼臣像块海绵,尽量吮吸着各家名派的精华,从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初露锋芒 再次深造
毕业后,刘弼臣回到故里,将自家的两间街面房改为诊所,踏上了漫漫的行医之路。他把治病救人当作己任,治病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收低廉的诊费,无钱则义务诊治。他服务热情,审因详细,认真辨证,合理遣方,果敢用药,常获良效,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十余年间,经其治者何止万人,深受乡亲们的爱戴,也被家乡同仁所器重。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选为中医联合诊所所长,他还被推选为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
1954年他到泰州参加扬州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195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学校成立,刘弼臣被选拔到首个师资班中培训。在师资班里,他接触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名医,聆听他们的授课,不但学到了各家名医的专长,而且接受了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并阅读了大量中医经典著作,同时学习和掌握了中医教学的基本方法。这段经历,为他以后步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乃至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医知名专家和中医儿科教育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名震京都 誉“小儿王”
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初创时期,急需师资人材,刘弼臣奉调进京,先执教于方剂教研室,后转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个春秋。
1959年,北京地区小儿腺病毒肺炎流行,病死率较高,而西药疗效欠佳,于是刘弼臣参与协作,发挥中医优势进行治疗。他与466空军医院协作攻关,治疗35例肺炎患儿,无1例死亡。其中1例危重患儿,曾3次呼吸暂停,他积极配合抢救,在人工呼吸、输血、吸氧的同时,用大剂量人参煎汤鼻饲,以益气固脱,从而使病情得到控制。后患儿又现肢体抽搐,二目失明不能视物。他分析辨证,遂以缓肝理脾汤加减治之,叠进28剂而愈,无任何后遗疾患。
刘弼臣著名作家刘绍棠之孙,在市某大医院住院治疗,高烧20余日不退,请刘弼臣诊治,仅服药2天,体温即降为正常。1987年7月,河南新乡驻军某部一普通干部,带着患重症肌无力的4岁儿子,到过许多大医院治疗均未效。最后来到北京请刘弼臣诊治,仅诊3次便痊愈。1992年夏,天津一李姓患者患重症肌无力病情垂危,住在某大医院里,各种西药全都用上了仍无效。后辗转驱车请刘教授出诊2次,病情明显好转,其后可自行乘车来京诊治了。
类似上述例子不胜枚举。他除对重症肌无力有深入研究外,对病毒性心肌炎、哮喘、脑积水、肾炎肾病等许多疑难疾病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每起沉疴而获奇效,活人无数,由是名声大振,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小儿王”。
教书育人 硕果累累
刘弼臣自从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年过古稀,仍执教登台。认真二字是他讲课的法宝,他认为“不认真是讲不好课的。不认真就是浪费别人的时间”。他反对照本宣科的灌注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每次授课,都引古喻今,旁引佐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说理透彻,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善于引导同学进行思考。因此,深受同学欢迎。他提倡立式授课法,虽年事已高,仍身体力行。
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作为硕士生导师,他总是亲自拟订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认真指导研究生进行选题,开题以及进行临床能力的训练。1先后来培养出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10名。
1990年刘弼臣教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劳动人事部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承担起带徒的任务。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他亲笔为两位继承人题写医名,一为“济臣”,一为“洪臣”,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同时,他还谆谆告诫:“继承是为了发展,光学是不行的,必须有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中医之所以有生命力,名家辈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他还强调:“学习不能只学一家,不能闭关自大,要广泛吸取别人的好经验,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医才能发展。”他倾注心血,圆满完成了继承带教工作。他从事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近60年,聆听过他的教诲,经他带教的学生,遍及祖国四面八方及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