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荡(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在风中飘荡》这首歌词写于二战后,是作者鲍勃·迪伦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一个表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迷茫。自从美国帮助南越跟北越进行了长达20年的越南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的伤害很大。

首先美国死伤人员20多万。这么多人的伤亡对美国社会来说,是触目惊心的。越南这个小小的国家,伤的人数达到1400万。这个国家应该说是经历了一次灾难。而在二战之后的美国,迎来了一轮婴儿潮。因为他们都打完仗回来了,国家欣欣向荣。国家对于孩子的重视,生育率特别高。 把孩子照顾得比较好。

婴儿潮这一波人当中,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当然他们没有经历过二战,他们并不知道战争的残酷。而这帮在经过长达20年的美国对越战争当中的老兵,他们目睹了太多的血淋淋的事实。

美国人其实过去对于政府,对军人,对于这些政客,都有一种信仰。我们之前看的美国电影,这些人往往高大全的形象,就是因为这场越战,很多美国民间对政府、对军队这这些政客,充满了厌恶。从而改变了整个美国社会的气质。

这些年轻人,他们积极投入到反战当中,他们看到社会当中的这么多的丑恶。这代人悲观厌世的一种文化就出现了。就在那个时候,吸大麻、吸毒品、酗酒,各种各样不良的习惯,在美国青少年当中蔓延。同时还有一种亚文化,叫嬉皮士文化就出现了。然后诞生了很多音乐、诞生了很多的电影,都是跟越战相关的。比如说《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到今天它的评分还是很高的。从这里能够看到战争的残酷。再比如说音乐当中,这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在风中飘荡》,就是那个时代,用音乐作品来反映现状的各种代表、各种的典型。这首歌应该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就是我们今天传唱起来,依旧是不过时的。因为这首歌的主题就在于反战。它的目的就在宣扬和平主义精神。今天再去看看它,一方面是珍惜我们目前的幸福和平的生活,一方面要积极反对任何形式可能出现的战端。

说完这首歌词的背景,再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文稿。这首歌词比较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由三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大量的回环往复。在写作的时候,在观感上很好看。唱起来琅琅上口,但朗读起来有难度。它的难度就在于要把这些形式统一的文字,读得不统一。比如说它在形式上的最后两句:“答案,我的朋友,它在风中飘荡”。读起来一定是有变化的,而且这三句一定要变化很明显。

这首歌词当中,有一个回环往复,每一段都有一个排比。每段当中都有三个这样的排比。这样的句式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在语气上发生变化。它的整个基调,是深沉而庄严的。它是一篇反战的文章,总体来说,他的基调比较深沉庄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