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 32个你早该知道的实用写作技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文心》,由叶圣陶、夏丏尊(第二个字读miǎn)二位先生合作撰写,1934年首次出版,等我拿到手,已经是再版的第九次印刷了。

对于再版的书籍,我总是习惯于先看后记,别问我为什么。同时,我理出了两个问题:

1. 你是否认为阅读的目的就只为练习写作?因而专注于模仿技巧和积蓄词汇?

2. 你是否认为练习写作的目的是搞文学创作?只要学会技巧、积累词汇就可以当作家?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这篇文章对你会大有裨益。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要恭喜你,对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应该是中学生,说来惭愧,我都已经是大学毕业的人了,才接触到这本书,着实可惜,不过既然能读到,终归不算晚。

《 文心 》共有 三十二 节,换个书名就是《三十二堂国学课》,采用故事的体裁写出了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同时也融入了社会和时代背景。

虽是几十年前的书,读后却也受益匪浅。

一篇文章通常有两个点,一个点是 外在的景物 ,一个点是 内在的情感 。

外在的景物只要生活中多用点心就能留意到。

内在的情感却是因人而异的,小孩子所感不如大人复杂,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也不如诗人、文人深刻。所谓书中的“看不懂”,就是经验未及作者程度的缘故。

若是纯粹写内心情感的文章,则全然来自作者心境,这样的文章读出的感悟当真各有各的不同了。

读书,能懂多少,就懂多少,吸收经验、方法,把思考力、想象力提升到水平线的程度,也就可以了。

汉语文字没有语尾的变化,什么字什么性质,没有一定,全因所处的地位而不同。

举个栗子:梦。

做梦,为名词;梦见,为动词;说梦话,为形容词。

读文字时,要随时留意,一个字弄不明白,理解上便会产生偏差。

提笔写作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诸多项目的一部分。

与友通信是写作,说明意见是写作,记录经历也是写作,表达情感还是写作。

写作本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我们 写的东西是内容 , 提领全篇的东西是题目 ,自然顺序来说,应是 先有内容,再有题目 的。

但先有了题目,再去拼凑内容,是否本末倒置了呢?也不尽然。

题目有两种:

一说不管是谁,给一个题目规定写什么就写什么。

一说揣摩写作之人的水平、阅历,让写作者有话说之后才命题。

正确的练习也便是该依着后一种,有话说的定义也是十分宽广,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说,有的说也就写得出来了。

若是各自的文字原本就存在于内心之中,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取出来而已。

至于题目,不过是引起作者意趣的点罢了 。

成文之后,必当仔细看过,一句话、一个字不妥也必须改到再无可改。

作文、说话是一样的,在 承接和转折 的地方最要留心。

几个词儿不当只不过是句子的毛病,若是转折承接用错了就会把整段的意思搅糊涂了。

写信,最重要的是 真情实感 。可情感这东西,却是神奇。

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的几句,却又是深切不过的了。

读书缘是好事,却不可乱读。

其中, 字典 是最要紧的,读书有疑难时可以随时查验,不过现在已经可以用 搜索 引擎代之。

初中年岁,小说故事很是相宜。国外的翻译小说故事也可选读。

诗词亦必不可少,《 唐诗三百首 》、《 白香词谱 》,初中毕业能读熟,便足够了。

(我到现在还没读熟)

经书类修身养性也可读,以《四书》为代表。

(四书指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

史书也可读,一般四史足够,《 史记 》、前后《 汉书 》、《 三国志 》。

写文之前,当 认清目标 ,也就是这篇文章预备给什么人看。

心有三用: 知、情、意 。

知为知识,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情为感情,说明对一个事物的喜怒哀乐。

意为意欲,说明对一个事物要产生怎样的作用。

文同心,有三种表现: 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

知的文 指的是具体的方法论,切实可信的方案。

情的文 和 意的文 通常可以结合在一起抒发情感或达到一定的预期。

但是通过情、意说话必须以 知识为基础 ,否则就会变得盲目。

简单说就是先简述事情的经过,然后引出感言。

日记通常是叙事文的题材。本篇没有任何注解,只是举了3篇关于“日军侵犯上海”时的日记。

与其说是日记的写法,不如说是对社会背景和时代现象的刻画。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

题为《 难中日记 》。

任何 时代 都有 特点 ,读古人的书要留心他的时代,古人说得话在那个年代或许没错,但若是一不小心成为了时代错误者,将会吃很大的亏。

时代如此,诗亦然。

诗有田园诗、也有工厂诗,古体诗和新体诗。

诗之所以是诗,全在 浑厚紧张的情感 ,次之是谐协的韵律,无所谓辞藻的修饰。

文章的毛病千千万,归纳起来无非是思想习惯和语言习惯的问题。

细说来,不过有三:

用词、用语不当

该用这个词,却用了那个;该这么说,却那么说了。

原因 在于对词意把握不确切或是不曾思考只顾胡乱下笔。

意义的缺略或累赘

一句话没说完,话不成句;说得太多,同样不成句。

原因 在于不曾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善就提笔来写,或是平时就习惯于说支离破碎的语言。

意义不连贯、不能上下照应

一句话中,前后不搭,一段话里,彼此不应。

原因 在于思维不精密,说了一大堆,写了一大堆,全是废话。

游记 有两种写法: 记叙和描写 。

记叙 犹如一张路线图,看见什么就写什么。

描写 犹如一张风景画,依照自己的感觉去写。

描写比记叙更能给人直观感受,更有感染力。

描写的 提高 ,要注重随时观察,收的真实的印象,文字就会变的比较可观。

柳宗元 的山水记本基本纯用印象描写。

描写也不仅仅限于游记,除开说明文和议论文,都可以采用通常的记叙或是印象的描写。

例如 朱自清—《背影》 中的人物描写。

类书 :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

需要哪一类的材料就到那一类里去找。

遇到不明白或不理解的,类书就可以拿来当做辞典来用,,现在的话,也可以用搜索代替,但养成求真的习惯还是不那么容易的。

瑶池返驾 , 社会主义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还不快去查?

戏剧,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约略都应该看一些,有个粗略的了解。

本节对不同的戏剧种类作了简单的区别,不多赘述。

偶然发现了一个 有意思 的东西:

“一个人想要去访问张三,可四下无人,他自言自语道:‘我要去访问张三,就此拔脚前往。’这不是 痴汉 嘛?可戏剧里不这么办,观众就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我不禁笑出了声,一边笑一边查证,发现古代的痴汉指的是—— 愚蠢之人 。

至于我所理解的痴汉,来自日本。

读书与作文 是两件事,应当分别看待。

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心新味。

所谓 触发, 就是由一件事 感悟 到其他的事。且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就等于没说话了。

把书呆读没有意义,于有字的书意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一个人对文字的通与不通,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需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

重读体现句子的着眼点。

升调是疑问,降调是确定。

强弱多关于人的感情,用于议论文、诗歌、对话。

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主观爱憎,要用批判的方法,还原古书的本来面目。

考究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它何时发生,又因何衰落,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如此看来,古文与现代论文、专著是有着同样作用的材料。

现在人写字的意义与从前不同了,古人写字是一种闲暇的消遣,现在却是实际生活的一部分。

写字的四项标准:

迅速、准确、匀整、合式。

简单说,就是既要快,还要好看,符合格式。

文章的好坏,可从三方面来说:

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

二是用词适当与否

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思想纯靠多读书、多体验,一般人常犯的问题是文法不正和用词不当。

每遇一词,确认其意义之外,再从各方面去领略其情味,这是很要紧的功夫。

文字只是发表思想感情的工具, 思想感情需从各方面收得,只偏重了文字,结果文字也就空而无实。

数学上的文学: 枯燥无味,但正确细密。

绘画上的文字: 背景的作用,在乎借了周围的环境衬托事物。

英语上的文字: 一国语言自有其构造习惯,若能仔细比较,对本国语言的理解也能有所进步。

真正求学的人是不一定要进学校的!

学习的主体在于自己,要学习,任何场所都行;不学习,即便是最适宜的场所,也只得七八成而已。

离开学校不是“失学”,只有自己不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

小说的本质在与 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

简单来说就是,作者把意义寄托在叙述上,并不特别说明,让人家看了他的叙述从而领悟出他的意义。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 ,叙述就是它的目的。

小说的本质却是意义 ,叙事只是手段。

字数

中国文字有一特性,宜于 偶数 结合,若不成偶数,则读起来很别扭。

如:父母之命,就比父母命顺口。

句子

如果文章中许多句子构造差不多,读起来就会过于平板。

句式的 错综使用 ,是调和句调的方法之一。

音节

一句之中,勿用 同音或声音相近 的字,读起来很不顺口。

要作词,是不难的,普通的方法就是按谱填写,平仄字数一一遵守就是。

但 情与境关系密切 ,写词时即便只写境,也能引出情来;只抒情,也不能全然离开境。

抒情有两种,一种 细致 ,一种 豪迈 。

凡是含有 诗的意境 的都可以称为诗,诗是最纯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形象。

新体诗不一定要押韵,但 自然音节 还是要讲究的,话语也必须 精炼纯粹 ,音节和谐。

诗的意境,得到不在于提笔就写,而在乎 多体验,多思考 。

推敲, 就是找一有实力的人帮忙,指出文章不合适之处。

既要知道哪里不该这样说,应该那样说;也要明白 为什么 不该这样说,应该那样说。

一般修改的点多为 文字、词汇、句子排列 。

读书只要不是浮光掠影,必有所得,把所得写出来,就是读书笔记了。

读书要 精细 ,才能写出笔记,反过来,写读书笔记也是使读书精细的方法。

笔记的 材料 , 可大可小 ,小到着眼一个字或词,大到引入史书进行论断。

找到所读文章关注的点,就是一篇好的读书笔记。

写笔记的 用意 ,原是为了记述自己的心得,以备将来的考察与运用,并非预备给别人看。

且读书笔记是一种读书时的 判断 ,应当用 议论文 的态度去写,必须有例证。

修 就是调整, 辞 就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 传达出我们的意思 。

只求意义上没有毛病的修辞叫做消极修辞。

里用了感觉,增加感染力的,叫做积极修辞。

修辞种类繁多,不多赘述,但修辞所运用的方式与格都要以适合 情境 为条件。

个人作风不同,修辞运用也便不同。

没有深刻的生活,就没有深刻的作风。因而 生活才是作品的源头 , 修辞的源头。

从源头上着力,才不算是舍本逐末。

关于文章的组织,我国向来说法众多,还有西洋、佛教学者特殊的组织法。

但最有用也最实际的确实从生活经验来考究如何组织文章,这样总结出来的就不是公式,而是原则。

原则,是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的。

组织文章只有三项:

秩序: 把所有材料按合适的顺序排列。

联络: 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

统一: 通篇有同样的见解、情调。

至于具体写法,以如下方法较为妥当:

先把怎样开始,如何贯穿做个大体的规定,之后再一步一步写下去。

内容靠组织完成,组织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若是要接触历代的代表作,与其去求教文学史,不如求教 较好的选本 。

读诗——《古诗源》-沈归愚

读词——《词选》-张惠言

读明清小品——《近代散文抄》-沈启无

文学的源流和演变,是不能离开作品空谈的。

依着文学史的线索去选择历代的名作,反而会颇有兴趣,理解上也会比较实际。

写作可以分为三类:

几分钟写好的便条—— 应用之作

一二小时写完的文章—— 习作

一年半载完成的小说等—— 创作

其中,以 习作 为根本,通过习作练习技巧和能力,方能运用在应用与创作之上。

创作就是忠于自己,贵精不贵多,时间和劳力是不能计较的。

创作分两边步:

第一步是 发现 ,也就是寻找新鲜有意味的题材。

第二步是 成熟 ,也就是到处留心寻找资料,充实内容。

但第二步的实现是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也就是 熟练的习作 。

鉴赏的意义: 看

看文章写的什么、结构如何、感情如何。

鉴赏的态度: 玩

抄写自己喜欢的,随时拿出来回顾,必有特殊的雅趣

鉴赏的本体: 我

鉴赏本就是主观意愿,唯有努力提高自己本身的修养,才能有更好的鉴赏能力

鉴赏的预备知识: 全

与作品相关的人、事、背景,虽不是鉴赏,却能在鉴赏方面极大地帮助我们。

鉴赏的关键: 想

想象力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没有好的想象力,很难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准确情感。

鉴赏的反面: 找

若是能从坏的文章中找出毛病所在,也就是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

不同风格的来源大致如下:

取材的范围 ,很多作家往往不知不觉偏执于某一个范围,这是由于所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关注的点就不一样。

作者的品性, 人的品性千差万别,有人温和,有人急躁,有人宽大,有人狭隘。

作者的语言习惯 ,语调的差异和词汇的不同,使得同一个意思,教两个不同的人说出来感受也未必相同。

写作的习惯 ,有人信手拈来,意尽而止,不再修改;有人下笔很慢,字斟句酌,一改再改。

鉴赏一篇文章,依着 客观条件 去推,就会看到它真正的风格。若是凭着主观臆测,则会变得 迷离惝恍 。

看书的能力,有了;写作的能力,通顺了。

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

为语文而学语文,为数学而学数学,未免偏颇。

把行动与看书打成一片,忠于自己,用创作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文字。

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但文学者创作的态度却人人可用。

唯有如此,当真受用无穷。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前人的智慧,也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在当时会那么受欢迎。

且不管书中所提到的点在当时是否超前,书中关于读书、写作、教与学的观点竟然令现在的我颇受启发。我不得不感慨,若是在初中时,便读到这本书,对于文字的领悟和把控,应该不至于是现在的程度。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种下这棵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