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昭觉寺,全世界最远离世俗的地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世界那么大,我怎么可能都去看。我说昭觉寺是全世界最远离世俗的地方,意思是——它是我到过的地方里最纯粹的一方净土。

  上次和齐勤勤去烧香,在金钟楼隔壁听到集体诵经的声音,我们在门外瞻望了一会儿,看见一个师父举着写有“清净”字样的牌子出来。

  我问道:“你好,请问一下,我们可以进去吗?”

  师父大概五十多岁的样子,面相跟大多数资历丰富的和尚差不多,微胖,有一双智慧、深邃的眼睛。

  师父用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看着我,语气轻缓地回答道:“可以,先到那边穿上衣服。”

  我下意识地以为换衣服需要付钱,也下意识地准备好了平常拒绝一切推销员的惯用语,但我的语气和神情有些忐忑,并不像平常拒绝商业推销时那般坦荡,我说:“哦,那下次再来。”

  估计昭觉寺在我心里地位太高,里面的诵经又太好听,婉拒完师父的“推销”后,我想进门诵经的愿望仍非常强烈。我追问师父:“请问一般什么时候诵经?”

  师父那双眼睛里似乎没有任何世俗的欲望,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痛苦。他用那双没有世俗和痛苦的眼睛看着我回答道:“周五周六周日,上午8点半开始,下午1点半开始,你记住,先到那边换上衣服再进去,衣服不收钱。”

  惭愧,是我世俗了,原来衣服不收钱。想必师父是看出了我的担忧,但他这句“衣服不收钱”仿佛是随意说出来似的。看见没,师父情商也很高哦。

  这里的一切几乎都不收钱。大门口进门左侧每天都放有足够量的香供游客免费使用,每人每次可以拿一扎,一扎大约40支香,足以用来给全寺庙的每尊大佛上三只香。

  同样是成都市区的佛教寺庙,文殊院的香卖不卖钱,我不记得了。那地方也不错,菩萨挺多,环境似乎比昭觉寺更干净,因为昭觉寺那几只鸽子天天在大路中间拉屎。但大概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心理作用吧,我挚爱也只爱昭觉寺,无法取代。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昭觉寺是我去过的第一个佛教寺庙,之后我去了青海塔尔寺、成都文殊院、乐山凌云寺、峨眉山金顶。塔尔寺游客众多,让我感觉喧嚣。文殊院于我总是没什么特别的记忆,估计是它跟昭觉寺距离太近,如果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两者差异化太弱,自我品牌个性不鲜明。

  乐山的凌云寺,我没有进门。

  到过乐山的人都知道,凌云寺牌匾上那个“凌”字是三点水。寺庙的品牌故事说那是苏东坡题匾时故意写错的,我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看多了马伯庸常常在微博上发布的那些餐馆墙上“乾隆年间某某做了一碗面”的品牌故事,我自己也曾帮景点写过牵强附会的历史故事。而且我有强迫症,见不得“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样的号称“集句”的诗词乱编,更见不得错别字。不过凌云寺的故事可能是真的吧,说苏东坡把“凌”写成三点水是因为乐山地处三江汇流之处。

  但对这个地方,我恐怕永远都喜欢不起来。我们在景区门口询问取票地点时,那个兜售导游业务的女人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她只关心购买导游服务的游客,而她所在的窗口又特别显眼,应该常常被当作取票点或者被询问取票点在哪里,但若你无需导游服务而只是询问其他问题,你得到的回应可以用歧视来形容。

  事实上,乐山大佛那点人文历史,除了凌云寺和大佛的故事,也就上山途中石壁上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编故事而专门刻的几个字能让导游拿来讲解了。

  如果说那些故事的确都是真的,那我只想说我从来不知道昭觉寺是哪年哪月在什么情况下兴建的。

  人文景点离不开它的历史故事,但景区是否更应该着重当下的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产品本身的品质才是最好的营销,其他的都只是包装。而包装不宜浮华,顺应人心的包装才能打造最好的品牌形象。

  我们不至于期望所有景区顺应人心不收钱,但若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像昭觉寺师父那样觉察到客人的排斥心理并予以消解,当是最好的品牌形象包装。

  说了我去过的昭觉寺、文殊院、凌云寺,该说峨眉山了。峨眉山金顶那尊著名的、闪闪发光的佛像及旁边的寺庙都很不错。我拍了很多云海、猴子和松鼠的照片,但没有拍金顶佛像,就像我从来不在昭觉寺和文殊院拍照一样。

  我虔诚的对待佛像,不愿意拍照,是因为除了给亲人分享喜悦以外,拍照都是为了给别人看,无论是发朋友圈还是空间,都有一份虚荣心在里面。

  我怕佛主鄙视我。

  信则有。我们为什么烧香拜佛?每次我们面对菩萨作揖许愿,都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不同的人生阶段,逢不同的遭遇,默念不同的愿望。以前拜每个菩萨,我的愿望都是:爸爸妈妈妹妹和我身体健康、平安;我和妹妹事业顺利,多挣钱;我和妹妹爱情、婚姻顺利,家庭幸福。

  一切自卑都是源于外界的束缚。光明都即将失去了,还不自信地做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岂不虚度光阴?

  虔诚但从不像某些明星用之来标榜自己的佛教信徒胡歌说,他许的愿望一般是求智慧、求毅力。如此看来,我的愿望跟他有些相似呢。哎,不愧都是经历苦难的人。

  全世界的宗教信徒是什么样的,我不敢妄言,佛教信徒有但可能不只这么三类:第一类,诸如某些大牌明星,一方面害怕失去这似乎轻而易举得来的名利和财富,另一方面无法掌控可能大起大落的命运,一个明星红不红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运气;第二类,像胡歌这样的,遭遇过命运的不公,对命运很敬畏;第三类,我和女同事这样的,性格内向,从小自卑,但又不安于现状,渴望突破自我。

  我并不是眼睛发病后才青睐佛教的,所以不属于和胡歌同类的第二类佛教徒。我是偶然到昭觉寺,碰到一个师父讲了几句深得我心的话后爱上这门充满哲学意味的宗教的。

  那天,妙乘金刚师父说:“不要执着,一切都是因缘,一切因缘都会散去。父母是因缘,父母因缘也将散去。不要走捷径,否则将来会后悔。”

  勿执着、因缘将散、切忌捷径,一句话点破我的人生三大困惑。

  既然父母因缘都将散去,《恐怖游轮》的单亲母亲杰西何苦不愿接受真相,回到那个不再有儿子的现实?我们又何苦执念于童年或过去那未曾被满足的爱?

  妙乘金刚师父谈到“不要走捷径”时,我想起了当时我认识的那个满脑子钻营的佛教徒。她说她皈依了。皈依这个说法,听起来很高端,像极了某些明星用信仰来给自己贴标签,借以宣传自己。她爱好当别人生活的导演,她还无比热情的指导我如何对付我的上级。她似乎没有生育,属于前文提到的佛教徒类型中的遭遇命运不公的第二类吧。

  当时我完全被她洗脑,觉得她一切都是为我好。每天听我倾诉,给我解惑,仿佛上天派来的天使。后来18岁的小妹妹与她断绝了往来,我与她保持着大半年微信上点个赞的关系。

  她诱导我对付上级,就是典型的走捷径。听到师父的话后,我顿时醒悟上级对我太好,我必须珍惜,我不会去走捷径。

  妙乘金刚师父是文殊院的和尚,在昭觉寺碰到他牵起了我和文殊院的缘分。因为他,我去了文殊院并对那里充满好感,但却始终说不出那里具体有什么好,连那里的香收不收钱我都不记得。我们爱上一座城,忠诚于一家公司,敬仰一座寺庙,都源于那里的某个人。

  我们厌恶一个人,就鄙视他的家乡,他所在的公司或行业,他所追的星。

  地域偏见或许就是这么来的。

  没有装出来的修养就没有文明的进步,没有攀比和竞争就没有优胜劣汰后历史的发展。

  这红尘我还看不破,因为我对未来还有梦。

  我敬佛,爱佛,但并不是一个佛教徒。我不吃素,不念经,不打坐,我连皈依是啥意思都不甚清楚,我仿若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

  我爱好逻辑推理,而没有神秘主义倾向。如果一个寺庙起火,只有佛像未被烧毁,神秘主义倾向的人会认为是佛主显灵,而相信科学的人会认为是佛像材质不易燃。

  胡歌说他出车祸的瞬间是失忆的,他不记得他拨打过120但手机上有拨出去的记录。他说得很疑惑的样子,我相信这只是人的心理意识在作怪,人们恐怕并不想记住那些极端恐惧的瞬间。

  他有位老师跟他一样信佛,他们一起拜见过一位师父。有一天他们听说那位师父圆寂了,但后来老师收到一条那位师父发来的短信说“我回来了”。我想,可能的情况是,别人用师父的号码发了这条短信,或者师父本来就没去世,圆寂的消息本来就是假的。

  出了昭觉寺的大门是无处不在的要喝声:“算命不?算命!妹子要不要算命?” 某天我吃错药去算过一次,算命大姐起初报价十块钱,算着算着让我加钱,加到50元后继续让我加,我才清醒过来,起身离开。

  大门内不收一分钱,大门外尽是骗子。世俗只在一墙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