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史上赔钱游戏TOP5,赔本也赚不了吆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4
游戏 的本质是商品,商品就是用来赚钱的,但是显而易见不是每件商品都能为商家带来足够的收益回报,在无数的 游戏 作品当中,既有《GTA5》《口袋妖怪》这种让厂商赚得盆满钵满的存在,也必然会有一些 游戏 作品让自家 游戏 厂商赔的倾家荡产,这些 游戏 大多本身制作水准略有不足,但其中也有一些作品明明被玩家奉为神作,却依然赔的血本无归。

而且作为一款商业上失败的作品,只是赔钱还是小事,有些作品甚至让自家 游戏 厂商走向绝路直接倒闭,更有甚者直接对当时的整个 游戏 产业造成了深远影响。

大家都知道苹果大名鼎鼎的乔布斯,却鲜有人知乔布斯曾经也是 游戏 圈的一名程序员,他供职的雅达利公司发生了 游戏 历史 上最著名的“ET外星人崩溃事件”,这也间接导致了乔布斯的离职和苹果的诞生,今天龙牙就和大家聊聊那些让 游戏 公司赔到破产的 游戏 。

《车神》这款 游戏 对大多数玩家来说算是陌生的,但实际上《车神》系列虽然在今日已经淡出了大众视野,但在 游戏 发售当年那可不是无名之辈,《车神3》发售于2004年, 游戏 背后站着 游戏 界的两座大山为其保驾护航,开发商育碧,发行商雅达利,本来是一次强强联合,想与风头正盛的GTA系列来一次旗鼓相当的正面对抗,结果这次育碧却给流年不利的雅达利挖了一个大坑。

游戏 发售后《车神3》销量口碑全线溃败,直接被GTA等一众 游戏 按在地上摩擦,仅仅三3个小时的 游戏 流程,稀烂的驾驶手感、糟糕的人物动作、毫无新意可言的 游戏 内容,这一切换来的是各家媒体的差评与玩家的不满,IGN也只给出了不及格的5.4分,实际销售情况可想而知。

2005年雅达利《车神3》发售6个月以来,项目亏损达到了1690万美元,《车神3》之后该系列有在尝试制作续作,却一直反响平平最终被大众遗忘。

《大刀》是一款发售于2000年的射击 游戏 ,横跨PC、N64、GBC三大平台,曾一手缔造了《德军总部》《毁灭战士》的FPS传奇教父“约翰罗梅罗”担任制作开发,发行商则是由Eidos,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负责。

1997年Eidos高调宣布《大刀》正在开发,将在圣诞节正式发售,然而在当年的E3展上《雷神之锤2》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事情的发展,当时参展的罗梅罗与所有人一样,被《雷神之锤2》的 游戏 表现深深震撼,罗梅罗很快就决定推翻大刀开发的所有进度成就,转为《雷神之锤2》的新引擎Quake2上进行开发。然而根据合作协议,Quake2引擎需要在《雷神之锤2》正式发售后才可以拿到使用权,因此大刀》不得不延期发售,这一拖就拖到了2000年。

很明显《大刀》与Quake2引擎的结合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复杂混乱的剧情、单调乏味的战斗、毫无亮点的玩法与画面表现,《大刀》一经发售便受到了玩家的批评质疑,销量也十分堪忧,据资料显示,《大刀》在美国地区仅仅卖出了8190份,收入为271982美元,整个 游戏 项目开发以及宣传则是投入了2500万美元,所取得了回报收益可谓杯水车薪,当时的 游戏 媒体纷纷评价这是一场灾难。

《死侍》作为漫威旗下的一份子,虽然因版权问题无缘登场漫威电影宇宙,但随着两部个人电影的上映,满嘴垃圾话的死侍也成功收获了大批粉丝,早在死侍电影上映之前,2013年一款名为《死侍》的 游戏 就早已与与玩家见面。

游戏 是由财大气粗的动视暴雪一家制作发行,按理来说一款粉丝基础优异的漫改 游戏 ,制作商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还财大气粗,那么最终的成品不说是年度佳作,但起码收回成本总不是问题,然而《死侍》并没能如大众所预期的那般, 游戏 整体来说算不上差,但绝对算不上好,客观来说就是四个字中规中矩,从玩法到关卡设计,从角色动作到剧情内容,《死侍》各方面的表现都算上稀松平常,既没有过于让大家不满的槽点,也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精妙之处,最终也是销量平平,那么一款口碑销量都没有暴死的 游戏 ,为何最终还是亏的血本无归?

主要原因在于动视暴雪太有钱了,《死侍》的开发宣传足足砸下了100000000美金的投入,暴雪过高的期望和盲目的乐观态度,从而导致了这一切惨剧的发生。

《莎木》是一款神作,这是大多数玩家的共识,只是一个沙盒类 游戏 鼻祖的名头,就足以说明《莎木》在 游戏 业内的地位,《莎木》是世嘉发行于1999年的 游戏 ,但 游戏 项目开发工作则是开始于1987年,整整十年的打磨对于世嘉来说,他们无疑将《莎木》视作世纪末的最终献礼。

他们不惜投入了7000万美元的预算,要知道,那可是1999年的7000万,《莎木》也因此一举成名为当时史上制作成本最昂贵的 游戏 ,《莎木》的最终呈现效果无疑对的起世嘉为其倾注的心血,次时代令人震撼的画面表现,全3D的城市细腻场景,拥有独立模型、配音、行动的路人,开放自由的场景互动,清晨到日暮的时间变化,《莎木》的出现彻底刷新了一代人对 游戏 的想象。

然而《莎木》作为一款DC平台独占的护航大作,受发行策略的影响没能取得过高的销售成绩,并且过高的制作开发成本也让《莎木》难以达成盈利的目的,对于世嘉来说,被玩家们追捧为神作的《莎木》,最终也只是一场财政上的灾难。

1982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E.T.外星人》正式上映,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举横扫了各类大大小小影展数十项奖项,一时间《E.T.外星人》这几个字炙手可热,当时雅达利还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游戏 公司,《E.T.外星人》的横空出世引起了雅达利高层的注意,他们决定以210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E.T.外星人》的 游戏 版权,并赶在圣诞节前趁着大家的热情还没有褪去正式发售 游戏 。

这也就意味着留给 游戏 开发者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周,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时的 游戏 开发周期大多是6到8个月,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雅达利确实如期的完成了 游戏 的制作,随后雅达利砸下500万美元用于 游戏 宣传,并在发售前直接下令生产了500万份 游戏 卡带。

雅达利高层们相信只要是与《E.T.外星人》完成相关的东西,所有人都会趋之若鹜争相购买。1982年12月1日正式发售,最终确实如雅达利所预期的一般, 游戏 一经问世便瞬间卖出了158份卡带,一跃成为当时史上最畅销的 游戏 之一。

然而过于仓促的制作周期令整个 游戏 的品质大幅缩水,乏味、枯燥、单调的 游戏 内容更是显而易见,很快玩家们便失去了对ET的热情与追捧,转为不满与愤怒, 游戏 销量也就此停滞不前,ET的销售失利令雅达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过量生产的358份卡带更是成为了一个世纪笑话。

次年雅达利宣布在诸多方面影响之下,公司共损失了310000000万美元,这直接导致了雅达利公司被转卖出售,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整个北美 游戏 产业都受到了波及陷入低谷,导致日后在与日式主机竞争之中全面落败。

一款 游戏 在商业上的失败带来的后果无疑是沉重的,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自身的价值,可以说是他们为后来者摸索出了成功的道路,这些 游戏 在失败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换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整个 游戏 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