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的认识论方面当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31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由于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则和行动方案,所以公共政策学要对公共政策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具有跨学科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公共政策的动态分析主要就是对政策过程的分析,现有的政策过程分析模型都是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验为依据的,而上下来去模型则是基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而形成的政策过程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关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在这里,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一、科学的品格与公共政策学
研究方法是公共政策学的第三个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是科学,决策科学化是这门学科的根本诉求。这里的“科学化”,其一是指择定的政策方案反映政策对象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期待效果的一致;其二是指政策过程符合科学的程序与手段的要求。简言之,就是在既定的政策目标和价值体系下,以最佳途径和环节达到最佳政策效果;就是无论从结果取向上来衡量,还是从过程取向上来衡量,都具有科学的品格。
科学的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实验性)
科学的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理性思维性)
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逻辑一致性)
科学的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大道至简”性)
科学的目标是发现真理,即通过人的认识活动而获得有关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这种认识结果。而科学的上述品格,通常正是通过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得以实现并得到体现的。
任何一种科学的认识工具和研究方法,其适用性和有效性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科学世界的一个基本精神,就在于它总是会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与性质之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与认识工具。”科学的基本的认识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文。分别适用于这三种认识对象的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既有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研究手段、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上都能够充分地使科学的品格得以实现并得到体现。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近代以来从各个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总体上接受了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影响,尽可能地将自然科学的概念、分析工具、研究程序和手段移植于社会各领域的研究中来,形成实证形态的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品格与特征,从而使得它在许多方面都类似于自然科学,并且在研究手段、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上能够差强人意地使科学的品格得以实现并得到体现。但是由于社会科学具有人的主体性特征,所以在实现和体现科学的品格上,它总是接近于和类似于自然科学,而永远不能够与自然科学完全相同。以人文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致力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人类提供一个精神家园,情感世界和理想世界;往往以“诗性和艺术的方式,对人的非理性世界的情感、本能、直觉、意志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但是,人文科学也要求运用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认知方式去把握人的理性精神世界,这种把握也能够在研究手段、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上以自己的方式使科学的品格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和体现。
公共政策学属于社会科学。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地使自身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科学的品格,并为此热衷于从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控制论以及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中引进概念、分析工具、研究手段和研究程序。与此同时,关于这门学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当代公共政策的研究者大都倾向于认为这门学科既具有科学的特征又具有艺术的特征。这里的“艺术”,指的是政策研究中人的主体性特征,即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个体的和群体的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取向。公共政策学具有的科学的特征,使它从社会的结构、体制、功能、作用的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公共政策学具有的艺术的特征,则使它从洋溢着灵性和诗性的人的角度来看待政策过程的性质、意义与合理性。
科学追求,即借助于一定的方法、程序和手段以尽可能充分地使科学的品格在研究过程特别是研究结果中得到实现和体现,是公共政策学的根本追求。为实现这一追求,从而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学的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分析的理论模型、研究程序与技术性方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