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安镇的建制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从明至清,明代置县后,下设都、堡、村3个基层机构。均安隶马宁都,下编5堡27村。清初仍沿用明制,光绪年间撤都建区,均安被编为第九区。从明至清,第九区隶马宁都管辖 ,第九区隶马宁都管辖,下设5堡27村,三华属白藤堡所管。后白藤堡分为联芳等8村,马滘分为高村等4村,于是白藤堡下辖三华等13村。清咸丰三年(1853),白藤堡三华村梁姓移居马宁堡的南沙开垦,同治年间筑起防洪堤,名新围。清末,第九区被编为15乡:仓门、沙头(含良村)、矶头(含桥头)、外村、南面、上村、豸浦、三华、福岸、星槎、白藤、马滘。除白藤、马滘两乡外,其余13乡都在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上,故民间把这13乡统称为江尾洲 。
清光绪十年(1894),法国攻打安南(今越南),朝廷为筹办国防经费和招募兵勇,把顺德县划分为十个团。光绪末把团改为区,均安地域编为第九区 。
辛亥革命后,基本上沿用清末的建制,但撤销都和堡,区直属县政府管辖,第九区仍编为15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县政府把原来的10区缩编为6指导区48乡。原第九区纳入第6指导区,下编4乡16村,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原马宁乡的南沙划入均安地域,设南沙乡,于是原第九区下管5乡 。
建国后,1950年3月,顺德县明令恢复区建制,均安地域编为第九区。仓华乡合编为4村(含仓门、天连、三华、新华)。1952-1954年设置行政乡,改编为三华乡。1956年4月原12乡缩编为均安乡,三华恢复为村。1958年3月,把各村和白藤、马滘合编为均安乡,同年9月,撤销大乡制,建立均安人民公社,设三华生产大队,建立大队初期,以营、排为编制,由营统管大队的村务、财务、经济、社员分配等,下设四个排(1排文明、2排荣锦、3排东门、4排启明),各排经济独立核算,设有集体公共食堂。1961年4月原均安人民公社分编均安公社,三华大队分编为荣锦、东门2个大队。1963年1月恢复均安人民公社,三华同时恢复原生产大队建制。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制,成立均安区公所,三华大队改制为三华乡人民政府。1987年2月撤区建镇,建立三华村民委员会。1989年撤村建区,建立三华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撤区建三华村民委员会。2002年体改后,三华村民委员会改为三华社区居民委员会。
三华早在宋末崔、周、梁、谢姓人已在此开村。开村时崔氏为大族,有三子名华夏、华胄、华杰,故取村名三华。村内碧湾村原属江尾堡自成一村,清咸丰年间划入三华,名东门坊,碧湾牌楼在1959年时被拆去。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欧阳氏兄弟迁至江尾,兄居于三华,后人口渐繁,现成为大族。境内分文明、荣锦、东门、启明4坊。三华社区位于佛山市顺德区西南偏南面,距区政府所在地18公里,地处均安镇中心地带,西北连豸浦,南接沙头,东接镇面,东南连接仓门,属冲积珠江平原和低矮丘陵组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居面积2.08平方公里,辖一个股份社和四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4001人,流动人口5000人。现有工企业145家,其中“牛仔服系列”制衣企业占86家。集体商铺(380间)10万平方米,集体可支配收入1500万元。2004年全居工农业总产值5.3亿元,年人平分配6698元,股民分红(每股)1000元。居委会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文明示范村”、“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合理利用我居现有资源,推进社区服务项目的建设,开设居一级的电子网页,将社区服务的设施、项目内容分门别类地搬上网页,为本区的网民群体寻求服务提供便利。
三华社区将区内8个居民小区统一由专业性较强的三华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统一对居住小区的环境、卫生、治安、绿化等事项进行规范管理。在商业区中心设有文明经营商业街,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并健全动态管理制度。
对村容、商业环境的环卫管理。我们实行奖罚工作制度,定期监督检查评比,使环卫工作人员做到清洁后自觉保洁,定点不定时全日制服务。每年都进行四次立体式灭蚊、灭鼠大行动。共投入2500多万元,兴建了村中长400多米、宽13米的文锦路;高标准治理“华安涌”三华河段,在华安涌两岸建起一个颇具水乡特色,占地2.3万平方米的中心公园、占地1.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山体公园,标准游泳池等康乐设施。此外,还将境内的山岗全面栽种上“美叶桉”、樟树绿化树苗,优化了区内生态环境,在村的中心建起多个小公园。为群众营造了一个舒适恬静、享受大自然的休闲娱乐场所。
对全社区4个自然片的1.2~2.2米的巷路全面扩宽,社区的道路(含内街)硬底化达100%,排水覆盖率达98%,无害化池达95%。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三华社区居委会,坚持把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做到有组织,有场所,有经费,有成绩,有激励,从而使三华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社区居委会先后成立了曲艺社、书画摄影协会,象棋组、篮球队等业余群众组织,有效地促进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居委会对这些群众组织都实行专项拨款,保障了必要文体活动设施与基本的活动经费。
而三华曲艺社,是均安地区一支久负盛名的曲艺队伍。曲艺社现有40多人。居委会每月拨出专款2000元资助曲艺社和书画摄影协会作为活动经费。曲艺社及书画摄影协会每次参加市、镇的文艺演出和摄影、书画大赛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