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被称为:''三绝’’的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2
1、指三国魏《受禅碑》的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
2、三国吴主赵夫人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吴有三绝,四海无俦其妙。”(见晋王嘉《拾遗记·吴》)

17、指诸葛亮的“智绝”(亦说忠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见毛宗岗评定《三国演义》) 
第2个回答  2013-11-12
智是诸葛亮,歼是曹操,义是关羽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敦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关羽:待人处事的原则,集中体现为一个“义”字。这个“义”,既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也包含“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作品中表现关羽这种“义气”的情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千里走单骑”,另一个是“华容道放曹”这就是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大加称赞的“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曹操:喜欢玩弄权术,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寿春伐袁术时,曹军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让管粮官王故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管粮官王故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无过错的王故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第3个回答  2013-11-12
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三绝指:1.指三国魏《受禅碑》的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 2.三国吴主赵夫人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吴有三绝,四海无俦其妙"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