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天下人富起来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1. 求《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和《陋室铭》的古文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①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亲戚畔(11)之;多助之至,天下顺(12)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3)。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注释]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古代作战时士兵用以保护身体的军服)。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⑩〔至〕极点。 (11)〔畔〕通“叛”。

(12)〔顺〕归顺,服从。 (1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译诗、诗意]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赏析]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

2. 表达“周济天下”的文言文

最著名的就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①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

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注释】①河内: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当时是魏国的领土。②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当时是魏国的领土。

③兵:兵器。④数罟(Shuò gǔ):密网。

洿(wū)池:大池。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

⑥莩(piǎo):饿死的人。 上面的是古文诗词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拉八月秋高风怒号①,卷我屋上三重茅②。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⑤。

公然抱茅入竹去⑥,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⑧,秋天漠漠向昏黑⑨。

布衾多年冷似铁⑩,娇儿恶卧踏里裂(11)。床头屋漏无干处(12),雨脚如麻未断绝(13)。

自经丧乱少睡眠(14),长夜沾湿何由彻(15)! 安得广厦千万间(1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7),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8),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作品注释 (1)秋高:秋深。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长:高 (4)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6)入竹去:走进竹林。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

3. 求一句古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出自 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

原文: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翻译: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里面就会有鱼,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于他们了。富有者得势,越加显赫;失势了,客人也就没有去处,因此也就心情不快。谚语说:“千金之家的子弟就不会因犯法而死于市井。”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之人,熙熙壤壤;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4. 帮忙翻译点文言文~

楼主你去找《论语》吧,这么多,字都难打了,都是从《论语》里出来的

好,反正没事,今晚帮你翻译,明天早上能看到全文了 1因此如果君王端正那么臣民都会宾服,父母正派那么子女都会孝顺。 2之所以会这样,是一生下来就得到很好的教育的原因。 3朋友们都责备他,国君也羞辱他。 4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了,请让我担负点责任而好让自己的灵魂有个归宿。 5三次逃跑,是为了赡养母亲,这个做为人子的责任。 6先生您似乎有不高兴的神色(也就是 先生您似乎不高兴) 7如果想要平定天下使其得到治理,在这个世上除了我还有谁? 8现在为您做事的人说:“我可以为您开辟疆土,积累财物。” 9君王不向往道义,不追求仁政,(侍奉君王的人)却谋求使君王变富,这个是使夏桀一样的暴君变富啊 10哪里有厌恶得到治理而想社会混乱,担忧安乐而喜欢危难的人呢? 11夺走他们的食物,不能不使他们愤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他们怨恨。 12音乐,是圣人都喜欢的东西,是可以使人民的心变得善良。(楼主你原句有错别字) 13因此先王使用礼乐来引导人民,从而人民和睦。 14被人用就一展抱负,不能被任用就洁身自好,大概只有你和我能够这样了吧? 15 得志的时候就同老百姓一起前进,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5. 揠苗助长 的文言文

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6. 帮忙翻译一下古文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跑千里的马吃一顿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的粮食。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心思专一的缘故呀。

3. 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当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四海这么大,又会有几个人呢?

4.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在秦国客死他乡,被天下人所耻笑。

5. 众人皆醉我(屈原)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众人都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全世界都污浊不堪,只有我是清廉高洁的,因此

被放逐。

6. 孙子膑脚

孙子(孙武)被剔掉膝盖骨

7. 身非草木

人的身体不是草木

8. 是非君子之言也

这不是君子(孔子)的话

9.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的么?

10.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巫婆和三老还不回来,怎么办?

11.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在朝廷为官也忧愁,退居于山林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2. 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谚语所说的唇亡齿寒,其实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故事啊。

13. 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该责备你吧?

14. 吾终当有以活汝

我一定会用什么办法救你

15.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臣之说以远离亲人来为您做事,是倾慕君的高尚品质

16.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天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遇到巡逻的敌军骑兵几十人,几乎无法逃脱而死

累死我啦,。。。。。。。。我的答案最完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