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套路深,小心别掉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重要的事说三遍,别碰网贷X3。”

——非常解读

最近大家都在看理财产品,解读君也不例外。

要是告诉大家一个年化预估8%,但实际收益超过24%甚至更高的理财产品,想必大家都会一窝蜂抢购。

但要是换成网贷,说好年息8%,实际你的成本超过24%,那大家一定觉得这是在坑人。

说的就是你!平安普惠!

以低息为诱,将套路深藏

有人就会问了,平安可是大险企,怎么会层层加码乱收费呢?岂不知正因是险企做的金融,其中的沟沟壑壑才更多更坑。

一位苏州的邱先生向媒体爆料,因急需资金周转,其于2018年向平安普惠申请了一笔5万元三年期的小贷,根据邱先生的信用额度,平安普惠给出了8.4%的年利率。

可等邱先生申请完这笔贷款,这才发现自己实际要支出的费用远远超过承诺利率,达到了将近20%,这是怎么回事呢?

点开综合借款成本明细后,这才让平安普惠的庐山真面目浮出水面。除了应付的本息之外,平安普惠还要额外收取不菲的服务费、担保费和保险费。借五万,三年后居然要还8万,距离当初约定的8.4%年息相去甚远。

对此平安普惠方面解释称:因为平安普惠替借款人向保险公司、小贷公司和合作银行申请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这些费用在借款人申请贷款时已经在须知中列明,经借款人勾选同意后才能进行操作,因此尽到了告知义务。

听到这样的话术,解读君算是明白了,年息只是平安普惠的噱头,实际赚的大头是这些杂费!所谓的“已告知用户”,是把各种杂费都藏进了长达几万字的须知尾部,等到用户发现上当之后才祭出如此话术搪塞。

如此操作,相信不少人都食髓知味:是正宗的险企套路了!

以普惠之名,行普黑之实

那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个例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在黑猫投诉上,针对平安普惠的投诉就多达五千余件。

细看投诉内容,绝大多数用户都栽在了平安普惠的这些费用上,而针对这些投诉,平安普惠的话术也如出一辙,大家品品。

这甩锅逻辑看似是滴水不漏啊,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别怪我心眼多,是你们缺心眼!不服来告!

可讽刺的是,平安普惠用来当挡箭牌的条款中出现多处错别字,协商二字被误作了“写上”,仲裁被写成“总裁”。不禁让人生疑:若不是急着玩文字 游戏 、给借款人“埋雷”,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简单错误?

调侃完了,看解读君接着深扒。

有媒体就从一位平安普惠的借款人处得到这样一份资料:平安普惠的贷款综合息费包括利息、服务费、保险费、担保费四项。以三年期年利率7.125%的借款15.6万元为例,每期需还款6111.19元,除了年利率,月服务费率0.594%,月保险、担保费率0.23%。按照IRR计算,实际年化为23.9%。

解读君敲黑板,这里出现的23.9%并不是巧合,而是平安普惠为了规避国家对民间贷款司法支持利率上限专门设计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看到这里解读君不禁要感叹,真是“千算万算,还是算不过卖保险的”。平安普惠如此一环套一环,在违法的边缘反复试探,怪不得有底气对用户的诉求不理不睬。

解读君一翻手机,在自己的垃圾短信拦截箱里,还赫然躺着平安普惠用多个马甲发送的数十条诱贷短信。

其实不止是平安普惠,各大互联网网贷平台都存在着各种猫腻,其套路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以低息为幌子揽客,诱导用户上钩,再以高综合利率收割。

在去年疫情影响生产生活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和家庭出现了资金短缺,同时无法满足传统银行对抵押物的需求,这才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号称“无需抵押物、放款快、利息低”的网贷。

用户往往会因为急需资金周转,误入了小贷的重重陷阱,结果非但背上高额还款压力,还有影响个人征信之虞。

如果要问解读君网贷到底靠不靠谱,解读君还是开头那句话:别碰网贷!

- end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