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概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6-14
教学的概念
 “教学”一词最早见于《商书》中,但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向活动,即强调“学”的活动。
 自《学记》提出“教学相长”后,“教学”才有“教与学”双向活动的含义,但与“教育”一词意义相近。
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对教学定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诠释:描述性定义、成功性定义、意向性定义、规范性定义和科学性定义。
 教学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活

 教学的上位概念是教育,它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施加有意识、有目的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 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进行道德、美感和其他方面的教育。
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
 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学与此概念相近,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 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专指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既有课堂的,也有课外的。
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 从古代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教学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艺术。
(1)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关于教学艺术的思想和实践,如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把教学称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 近代,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等人把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来进行研究,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学的科学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教育学、行动教育学等科学主义的教育流派盛行。
 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不仅涉及到理性因素,还包括人的情感体现和价值理念,必须借助教学艺术,才能把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教学的“两翼”,只有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成功地迈向理想的彼岸。
 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是有区别的。
 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的。

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区别
区别处 教学科学 教学艺术
对象 教学本质规律
教学的“真” 教学策略和技艺
教学的“美”
范畴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方法 说明、论证、推理、实践等 观察、体验、想象、描绘等
侧重点 反映教学中普遍的、必然的共性 反映因人而异的个性、灵活性
来源 教学实验 教学经验

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密切联系和相互补充表现在:
 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艺术必须符合教学科学所揭示的教学本质和规律,教学艺术的创造、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为科学基础和行为准则。
 教学艺术是教学科学实验的生命力,教学科学的价值主要依靠教学艺术的表现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构成教学的要素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教学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 教学动态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心理环境。
 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教师和学生。
 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是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
 心理环境是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

教师
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辅导、评价。
 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特别是有关教学原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更大。

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可以大大提高特定的知识教学的成效,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影响教师对概念或特定知识内容的表述方式。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是相互融合、作为整体影响教学效果的。

 对教学成效有显著影响的除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还有教师的:
 一般能力

 特殊能力

 个性品质

学生
 学生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者,是学习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成效的最终体现者。
 学生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因素。
 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呈中度程度的相关,智力并不是决定学生成绩的唯一因素,学生的智商与所取得的成绩并不完全一致。在同等智力条件下,造成学习成绩显著差异的是情意品质。

书本(教科书)
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系统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课程、教材和教科书之中。

 课程、教材、教科书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不仅反映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教科书 用教科书教
教科书本身是学习目的,重视的是教科书内容的掌握 把教科书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或学习资源
教学关注的是“完成了”哪些既定的内容结果 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
教学往往呈现的是满堂灌“填鸭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在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思想和观点,提高素养

课程、教材和教科书的关系
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成分,表现课程的具体内容,是课程的基本单位或“物化形态”。
 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教科书只是其中一种地位最重要、内容最基本、发展最成熟的教材。
 教科书集中反映了国家意识和教育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学环境
 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
 物理环境: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它又可再划分为: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时空环境。
 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由学校内部许多无形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
 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规模、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设施环境
 设施环境包括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物质因素。是物理环境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学设施是否完备、良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环境的质量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自然环境
 学校自然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总体上规定了学校大的环境面貌。

时空环境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否科学地分配时间对师生生理及心理都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成效。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 学习持续的时间
6—8岁 30—40分钟
9—12岁 40—50分钟
13—15岁 50—60分钟
根据青少年学习心理特点及不同学科的性质,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使学生在学习中有长有弛,劳逸结合,是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重要内容。

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和空间密度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成效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
 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是两个最重要的教学空间变量:
 根据我国学校设计暂行规定,每班学生为50—54名;
 前排课桌距黑板至少要有2米距离,最后一排不超过9米;
 常见的座位编排形式有秧田式、马蹄式、模型排列式,其中秧田式排列有利于全体学生面向教师,教师最易控制全班。

班风与课堂气氛
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课堂气氛指学生在课堂上所知觉到的班级团体中影响其学习的心理氛围,包括班级目标导向、学习进度、困难、偏向、内聚力、团结友爱、冲突、民主、满意度、竞争等心理因素。

 注重权威的教师,当其在场监督时学生的学习效率较高,而不在场或监督不严时则可能表现较差。
 坚持民主领导的教师,学生之间可以表现较高程度的尊重与互助友爱,学习效果一般较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