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乃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1. 初一到初二语文文言文"而"的所有意思,不要重复

在初一、初二的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而"都作连词,大抵是以下三种情况:一、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必翻译.1.舌一吐而(不必翻译)二虫尽为所吞2.学而(然后)时习之3.温故而(然后)知新4.任重而(并且)道远5.有一言而(连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6.堕而(并且)折其髀7.此不为远者小而(就)近者大乎8.濯清涟而(并且)不妖9.启窗而(来)观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11.随波而(不必翻译)逝12.溯迎而(并且)上13.余强饮三大杯而(然后)别14.执策而(然后)临之15.潭西南而(表递进)16.而(而且)年又最高1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18.佳木秀而(而且)繁阴19.泉香而(表并列)酒洌20.人知从太守而(表承接)21.泉而(表承接)茗者22.罍而(表并列)歌者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1.人不知而(却)不愠2.为人谋而(却)不忠乎?3.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4.而(但是)日中时远5.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7.而(但是)乐亦无穷三、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翻译1.既而(可不翻译)尽奔腾五阵之势2.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3.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4.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之曰。

2. 初一语文下册古文原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5《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15《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起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20《口技》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翻译: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大宴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一个八尺长的屏障,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个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绕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障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接着,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摸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唱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

3. 「初中语文」一篇简短的文言文

原文出自 刘基《郁离子》中的内容。其中:

一、划有红线的“焉”

用在“则又还为盖焉”句末的“焉”,是决断词。由于“焉”在叙事句中,只有指代作用,所以这里的“焉”指代其前的主语“郑之鄙人”,可译为:他。而原文“则又还为盖焉”可理解为:则焉又还为盖。

例如:

原文:《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译文:长沮、桀溺两并肩耕地劳作,孔子路过他们,派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

点评:本例是表承接的联合复句,各分句均为叙事句,其中用在句末的决断词“焉”指代

前分句中的长沮、桀溺,是子路询问行为的对象。原文“使子路问津焉”可理解为:“使子路向焉问津”

二、划有红线的“乃”

用在原文“其年乃大旱”中的“乃”,是重在表辨别的副词,可译为:竟然。

例如:

原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译文:赵国强盛而燕国弱小,而您得到赵王的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结交。现在您竟然从赵国逃往到燕国,燕国畏惧赵国的强盛,他肯定不敢收留您,会抓住您送归赵国。

点评:本例中的表辨别的副词“乃”可译为:竟,竟然。

三、划有红线的“而”。

用在原文“则偿歉而赢焉”中的“而”,是表承接的连词,可译为:而。在这里“而”连接的是连谓短语,在“而”前边的行为“偿歉”,与“而”后边的行为“赢焉”是时间上和事理上先后发生的行为,所以“而”是表承接的连词。

在文言文的复句中,表承接复句的“而”与表递进复句的“而”,其最大区别就在于:表承接复句中的“而”所连接的各分句间的语义前后衔接,相继连贯。这种衔接连贯,主要是在时间上的承接,即说明先后发生的几件事;在这种时间的承接上有时还包含有事理上的承接关系。表递进复句中的“而”所连接的分句之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而且所构成表递进复句时,通常在前分句中用“而”,在后分句中则用“况”来表示。

例如:

原文:《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译文:尧舜用仁爱表率天下,天下的百姓就跟着仁爱。

点评:本例中前后分句用连词“而”连接,其语义衔接连贯,并表示前后两事之间在事理上的承接关系。“而”可译为:就。

原文:《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译文:天地是最为神圣而又玄妙的,尚且存在尊卑、先后的序列,何况是人间社会的治理呢!)

点评:本例中前分句用关联词语“而”连接,后分句则用关联词语“况”连接,并构成递进复句。复句的句未用语气词“乎”又构成反问句。

另及:

原文内容: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世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秸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又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百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垦壤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则具舟,热则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原文大意:

郑国一个目光短浅人学做雨具,三年后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后学会了却又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仍按原来的干。第二年竟然遇到了大旱,并接连干旱了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所以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4. 初一上语文文言文

&《童趣》 一、词语积累 (一)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昂首]抬头。

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果]果真。

[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

[方]正。[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

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

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三、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 3.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

关键:丰富的想像。 8.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

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 &《〈论语〉六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

5. 初一语文古文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