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5
【 #三年级# 导语】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评课稿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1、教学过程 真实。体现在环节安排科学,逻辑性强。先讲dm2。后讲cm2和m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安排上,先制造冲突,让学生明白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实物,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现“面积单位”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所以这节课上得很实在,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认识小数》

  一、读懂教材,让教材用得恰到好处。

  1、理解教材内容。一般地读教材,往往是理解教材所教的内容然后教教材,这属于浅层次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初始理解:由元、角、分的生活经验导入,然后对长度单位的小数展开教学。看似也合情理。

  2、思考教材内容:但是再深一步思考:为什么不顺势元、角、分开展小数的新授,而要突然跳跃性地更换材料?既然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用米、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那长度单位的小数倒是可以在新授后当做练习来设计。如果仅仅这样调整材料,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2角等于2/10元后,学生往往从2角=0.2元直接得到,弱化了2/10和0.2之间的联系。

  3、挖掘教材深意:细细比较人民币和长度这两个领域,对本课教学所具备的特点:对于人民币的小数,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较多,理解起来的简单,作为导入确实合适。对于长度单位的小数,学生的经验很不足,理解相对较难。但是本课要建立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对于在米尺上找分数,那么长度显得比人民币直观多了。因此教材会选择直观的米尺展开小数的教学,尽量凸显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读懂了教材,就能把教材真正用到实处。赵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取长补短。将1元=10角、1元=100分直观地在课件上实物图演示,又很好地达到了米尺上看分数所具备的直观效果。他利用1角和1分突破教学难点,体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长度单位中完善教学。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简洁而有兴趣。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自然和系统,

  二、让学生大胆尝试,给予充分思考的空间。

  例如:胡老师很大胆地让学生去回忆和想象1角还可以怎样来表示?然后在思考交流后再课件演示1元=10角,1角就是1/10元的过程。其实,在自己教学的时候也曾试想过让学生独立思考1角=1/10元,只是在教学尝试后发现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于是放弃了:直接由教师引导1元=10角(同时呈现课件),其中的1角也就是1/10元,也就是0.1元。

  对比之后,我突然领悟到了一句话:一节好课并不是在于教师教学看似多顺利或者学生回答多正确。数学课,在于让学生思考,学会去思考。胡老师让学生自己先去独立思考,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至于有没有马上想出正确结果都不是特别重要,会的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其他不会的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最后呈现课件演示让大家更直观。这一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番自己的思考,思考后的'知识才能深刻。显然,我一步步引领的设计,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少了体验,对于优生更是少了成功的喜悦。

  再例如,胡老师突破1/10元=0.1元后,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3角=()/()元=()元,6角=()/()元=()元,1分=()/()元=()元。即使学生不能很高效地完成练习,但是每个学生都在安静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不正是课堂所需要的吗?然后赵老师通过练习情况,灵活调整后续教学,让教师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这一次彻底改变了我以往的想法,课堂应该让学生大胆尝试,不怕暴露问题。对于学生,即使得不到正确答案,但是他们也是收获很大,因为他们有了思考,也许离成功就差一点点。

  三、抓好认知起点,突破学生学生难点。

  本课最关键的认知起点是学生对于分数的掌握程度。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能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像带单位名称的分数,还有百分之几的分数学生也几乎是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赵老师特意把1角和1分放入方格来呈现,降低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而且注重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一次次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例如:1角怎么想到1/10元?为什么3角=3/10元?为什么1分=1/100元?

  四、重视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胡老师先通过交流1角=1/10元=0.1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3角=()/()元=()元,6角=()/()元=()元,1分=()/()元=()元后进行集体交流。然后集体练习23/100元=0.23元、5/100元=0.05元后让学生第一次进行观察,学生各抒己见,没有明确地表述出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胡老师也不急于归纳总结,而是让学生带着朦朦胧胧的感觉继续往下学习,直到在长度单位里研究小数这一环节之后,再次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总结:十分之几都写成零点几,百分之几都写成零点几几。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评课稿

  《计算经过时间》

  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后,要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今天听了两位王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大家又进行了评议,有几点感触:

  时间与时刻:

  “时间”是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如“一节课上40分”,这里的40分就是时间。“时刻”是指钟面上所指的刻度数,它是表示一天内某一个特定的时候。如“上午7时40分上课”,这里的“7时40分”就是时刻。所以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点,而这也是学生计算经过时间的最基础的知识。

  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方法:数一数、拨钟面、计算,而计算方法中也有两种,分别是直接相减(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和分段计算的方法。而对于计算的两种方法在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易之分的,在第一节王老师的课上,先出示了在两天内的经过时间的问题,学生分别用数数、拨钟面和分段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师也很好地进行了指导,但在之后出现一天内的经过时间时,学生反而不用直接相减的方法;在第二节王老师的课上,与第一课不同,她先出示了同一天内的经过时间的问题,学生明白了直接计算的方法,也尝试运用了分段计算的方法,但出现了情况是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分析两个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对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应该是由具体到抽象,可让学生先数数、拨钟面,再向直接相减和分段计算的方法上进行引导,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对于分段计算的方法,需要让学生弄清楚如何找清楚时间的界点,如“正午12点”“晚上12点”等。

  数学类知识的渗透:

  学生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成长,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对于往高年级去的孩子来说,适当的数学术语、数学方法和思维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本节课中,学生用到了两种计算方法,为让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教师可明确两种计算方法的名称,如“直接计算法”“分段计算法”,这对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其对数学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提高有帮助。

  数学知识系统化,但在“点”上也要注意突破,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促进和提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