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一生欠安》:谁是过客,谁是归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从杭州飞往北京,再从北京飞回广州的路途上,再次读到【一生欠安】。

十月下旬的北京寒风吹过,还断断续续下着小雨,车窗外一片雾蒙蒙。

李梦霁的文字细腻,故事娓娓道来。

以一个调制香水人的立场,让每位女子散发自己独特的香味。

最初,读完这本书在微博发了一条内容同时艾特了作者,记得提到书已经读完,被妹妹借走了,拿走前叮嘱她看完记得还给我,因为书里的故事耐人寻味...

唯一的遗憾是,看到很多张书签,而到手之后只有一张于凤至,得好好珍惜!

没想到作者回复了,说看能否申请到整套的书签。

每篇故事的结局让人惋惜,许多前尘往事总是在自己的灵位开始述说。

高台红烛,沉思过往,一幕一幕如一场长时旧梦。

而每读完一篇的感受,就犹如这十月的冷风,夹杂着冷雨时不时从车窗吹入,寒意忽从心而起。或许是因为自己太想盼着能有一个好结局,而最后总是相悖。

自古才情女子持有一身傲气,起初,无法理解他们会舍弃这一身的傲气,甘愿为爱跌落尘埃。也不明白为何旧时女子要这般隐忍。再读时,似乎能理解一些,在多变的旧时代里,女子要守住一个家不易,更何况一份执子之手,白首不相离的感情。

昨日匆匆,她们在某个孤寂夜里,浮光掠影中忆起平生曲折往事。

拿什么记得你,或一场纪念,抑或一场祭奠。

朱安,鲁迅原配妻子。

终其一生独守空闺,侍奉婆婆,晚年病逝。

读完这一篇,也不过短短的十来分钟。

朱安的一生,从她听从父母之命嫁给鲁迅,直到离开人世或许都不曾得到丈夫半分情意。

孤孤单单的岁月里历尽了辛酸苦楚,在某些不属于她的情愫的衬托下,无奈与爱而不得的痛显然加倍变大。

看似弹指一挥,其中的滋味除了朱安一人之外,那只黏在墙角上的蜗牛便是见证者。

大婚之日,绣花鞋掉了,如她所想是不详的征兆。

那晚洞房花烛之夜,是彼此沉默的一夜。一沉默,就是辈子。

空等五年,盼不来一场婚礼,只有杳无音信。

以为他从日本归来,从此相守;却不曾想,他再度离家,奔赴日本。

在枯等的这些年里,他成了“革命人”,别人口中的“周树人”,小有名气。

而她,依然迈着三寸金莲,守着旧时的思想,想为他开枝散叶。

此情此景,不免让人联想到郁达夫原配---孙荃。

在她们身上似乎看到了相似的命运。

未嫁时,是孙家的千金。

多少踏破门槛的阔少,统统不要,偏要所谓的才华。

也曾像未入世的少女一般,期许一场盛大的婚礼。

凤冠霞帔,十里桃花。

却不曾想,等来的只有一顶小轿,抬进了郁家庭院。

没有证婚媒人,没有红烛花炮,更没有高朋满座。

即便是这样,在花烛当晚还遭丈夫嫌弃是荆钗布裙,其貌不扬的乡下女子。

如果硬说孙荃比朱安庆幸,也许就是郁达夫的多情。

多年的同眠共枕,对她渐生依恋,才有了三个小孩。

但也正因为他的多情,身边莺莺燕燕流转不停。

为了名妓,为了倾城美貌,抛妻弃子。

为那杭州第一美人,在西子湖畔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而与孙荃无声的婚礼相比,不值一提。

后来,郁达夫成了国难里的英雄,被日军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此后,孙荃一生未嫁,郁达夫便是她的归人。

忽而想起欧阳修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不知何故,看到朱安与孙荃的三寸金莲我会想起自己的太奶奶。

她在我十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我并不知道她离世的年龄。

奶奶终日看太奶奶不顺眼,见她前面恨她后面,嘴里总是念叨着:怎么还不死。

奶奶脾气不好,她生气发狠的时候我总要找个地方躲,有时候会躲到太奶奶的房间。

而那一次,恰巧是太奶奶在洗脚。在洗脚盆旁边蹲下来,一时惊住了,太奶奶的双脚怎么都没有脚趾,再仔细一看,原来四根脚趾都并作一处与大脚趾全部黏在在一起了。

那时还小,不知道旧时女人有裹脚的习惯,那般形状让我立马想到了粽子和猪蹄。

看得越久越发吓人,我慌忙的挪开了视线,但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样的一双的脚走路怎么都不会安稳吧!

如果朱安的生活是在空等一人,那么我的太奶奶所过的日子就是在谩骂中等待死亡。

朱安提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时代在变革,在前进,在不断出现新的面貌。

而只有她是时代遗留的旧物,是鲁迅丢弃的旧物。

与鲁迅的相处或许她认为曾有过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

然而,从她第一次听到许广平,一切就不同了。

看似无风无浪的日子,内心其实早就波涛翻滚。

她知道,先生的一句话,自己早已不战而败,却又无可奈何。

鲁迅先生一生笔尖上书写人物无数,文集汗牛充栋,唯独不曾提及过朱安。

所以,世人大多数只知鲁迅先生妻子许广平,而无人知晓朱安。

世人说朱安,因父母之命所包办的婚礼,难免不幸。

那自己的选择呢,孟小冬选择自由恋爱,蒋棠珍选择不顾一切的私奔就一定会相守一生吗?

孟小冬十八岁听闻“京剧在北”孑然一身,离沪赴京。

因扮相好,唱老生,嗓子纯在京城名声大噪,轰动全城,人称“冬皇”。

这时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初初邂逅, 便钟情于他。

二十岁,凤冠霞帔嫁与梅兰芳。原本是一段佳话,却不曾想梅兰芳却要执意遮掩。

听闻被报社登报喜事,梅兰芳第二天便登报澄清未曾与孟小冬喜结连理。

想想自己不顾满城风雨嫁给这个人,换来的却是遮遮掩掩。

后来因为梅母离世,本以为可以踏进梅家大门凭吊,却不曾想正要跨进门口被梅兰芳正房拦下言词羞辱一番。

事后,梅兰芳登门致歉,奈何孟小冬一身桀骜,刚烈果决:"你记住,今后我若唱戏,不会比你梅兰芳差。我若嫁人,亦绝不会比你差。”

不久她登报与梅兰芳脱离关系。

这般果敢的女子,是值得被呵护的,所以她遇到了杜月笙。

只是,过于缘浅,过了不惑之年结了婚;才一年,杜月笙便撒手人寰了。

与她而言,或许不曾悔过与梅兰芳结合,可用情至深的杜月笙才是归处吧!

这样的经历,蒋棠珍何其相似乃尔!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她,在十八岁那年不顾家里安排好的婚约,与自己父亲的学生---一个叫徐悲鸿的男人逃婚私奔了。

两人私奔到日本,过着清苦的日子。

为他,十指不沾阳春水,如今为君做羹汤。

后来,到了巴黎。

徐悲鸿进入学校进修,蒋棠珍进校学法语。

两人出双入对,载誉而归。

谁料,徐悲鸿钟情上了别的女人---孙多慈。

满屋都是这女人的画,分毫不掩饰。

终于,登报声明:与蒋碧薇(由徐悲鸿改名为蒋碧薇)女士脱离同居关系。

或许在婚姻里,有时候外来者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为之不顾一切的人却早就想将你弃之如敝屣。

几年后,本以为他知错改过,肺腑之言句句深情。

想要与他重修旧好,谁知又见登报同款声明:徐悲鸿与蒋碧薇女士脱离同居关系。

可知,他又再度娶妻,却要告示天下,遭他三番五次中伤。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即便这般,晚年挂在蒋棠珍床头的仍是十八岁时,徐悲鸿送的那副《海棠》。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睹物思人,情之所至,却信相思最温柔。

与张道藩有过那么长久朝夕相处的时光,却叹,他是过客,徐悲鸿是归人。

朱安三从四德,克己复礼,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毒害过甚。

而蒋棠珍这等新女性追爱私奔,留洋学习与时俱进,仍被视同草芥,成下堂妻。

孟小冬自由恋爱亦苦;阮玲玉出身贫贱遭嫌弃,于凤至大家闺秀亦未守得云开见月明。

如此这般,是女人之过?

说到底,这个世界对女子仍然还是太苛刻了。

男子多情,女子却要处处陪着小心,惹了数不尽的是非,风口浪尖处总是女子在抵挡。

纵然,有些结果不太能接受,但我大抵都是佩服她们的。敢为爱抛下一切,亦可牺牲自我,爱得彻底。

于凤至便是这样一位女子。

张学良成为阶下囚的那些时日,于凤至陪着他颠沛流离,一千个日日夜夜,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仍是不离不弃。

最后,因为深爱和成全,被逼迫与他离婚。

虽然失去相守,可我却看到了她与少帅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她一直都记得那个眉山目水尽是清狂的十五岁少年。

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刚好再一次读完于凤至。

凤兮,凤兮,非梧不栖。

茕茕孑立,踽踽独行,翻去书本一页一页。

恍惚之间,仿佛看到了她们在动荡时代的洪流中,守着自己的傲骨独自前行的背影。

如有下一世,愿所遇皆良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