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你的内在战争 走向不再纠结的内在成长》 摘录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黄仕明 著

第一个问题是: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到的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我想成为那个人,但我真正体验到的是自己并不是那个人。

这种试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变成问题本身。也就是说,我们试图改变一个问题的努力,反而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我不想感受受伤、脆弱,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两个不同的面向,两个相反的自我开始浮出水面。当启动其中的一面去压制另一面时,就发起了一场没有幸存者的“内在战争”。

荣格说:“我情愿是完整的,也不愿意是完美的,完整才会有创造力。”

在外在世界,当我们遇到问题,或创造新的目标时,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和行动;而对于内在世界,当我们遇到内在的“障碍”或者期望得到内在的疗愈、改变时,我们恰恰需要相反的方式——一种“不努力”的、不用力的方式,一种“不改变”的改变方式。

荣格说:潜意识总是试着找到平衡。

成为完整的自己,不是要比别人更好一点儿,而是向内聆听自己内在深处的声音,把内在害怕的、脆弱的、“不够好”、“不够聪明”的部分也带回到真实之中、完整之中,而不是头脑“聪明”的、用力的、有为的、有效率的东西去压抑这些任性里的生命能量。

越痛,就要越温柔。

真正的疗愈,发生在技术失效之后。因为,个案从开始表现得盲从和讨好咨询师,到把真实呈现在治疗关系中时,往往才是疗愈开始发生的时候。

正念大师一行禅师说:没有淤泥,就没有莲花。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说:神经官能症是因为一个人没法说出自己的渴望。“症状”是渴望的负面表达。如果渴望能够被聆听和被表达,那么症状就可以转化为资源。

智者说:心是注定用来破碎的,但不是粉碎,裂缝是光进来的地方。

艾瑞克森曾说:所有人在属于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早已拥有解决自己困境的丰富资源。

佛陀教导说:从来没有黑暗,只是光没有照进来。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三种原型能量:温柔、顽皮和勇猛。

荣格说过这么一句话,潜意识总是想要平衡。在你的生命中,有些症状之所以反复地出现,是为了提醒你,有些东西一直被你忽略,它们需要被看见、被重视、被连接。

孩子,你不会因为考了100分,更有资格做我的孩子,你也不会因为考了30分,就没有资格做我的孩子,无论怎样,你都是我最爱的孩子。妈妈和爸爸的人生不需要你的成绩来证明,无论你的成绩怎么样,我们都已经拥有自己圆满的人生。同时,学习是你自己的责任,我把这个责任交回给你,加油哦,妈妈相信你!

你自己的生命,你的存在感,你的自我感的延伸,不是在孩子身上。你能够在你和孩子之间创造出一个“健康的距离”,一边连接着你自己的中心,一边连接着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完全交出去。你不再把你的自我、期待延伸到你孩子的身上。你的存在感不是来自你的先生,也不是来自任何人,而是来自连接你自己。作为成熟的女人,你能够连接自己,爱自己,享受每天的生活,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放松,连接身体的中心,根扎大地——我的地盘,我的存在。你能意识到,从你的中心进入每一天,进入世界,生命总是从你开始......

我们无法忍受他人受苦,特别是家庭中的成员。

同甘共苦的感觉,可以减轻我们的负罪感,让我们内心感到“清白”。这样,我们就可以归属于家庭的场域,让我们感觉: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是“一家人”,我是你们的“好孩子”。

一些人难以享受成功和快乐,难以享受自己的生活地原因似乎越来越清晰了。因为他们难以从心理层面与亲人的痛苦分离,他们难以消化心中的内疚,而选择用同甘共苦的方式与苦难中的人保持连接,似乎自己快乐是对家人的一种背叛。他们情愿要“忠诚”,也不要成功和快乐。

你可以在感受上体谅和理解家人或关系中的重要他人,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但你不需要,也无法成为任何人的拯救者,你只是自己生命旅途的创造者。

“我都是为你好”,表面上是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关心,但这背后也充满了将个人的期待、欲望、需要强加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味道,遏制住关系中真正的交流和连接。

在亲子关系中,重要的是关系而非结果。

没有谁应该无条件地爱你——伴侣不是你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付出,孩子接受;但是,在伴侣关系中,亲密的体验来自彼此之间付出与接受的平衡。

在练习的体悟中,也许你会真正的体验到:我和自己的连接,决定了和他人的连接;我和自己的距离,就是我和世界的距离;我有多爱自己,我就有多爱其他人。一个人只能给他人自己有的东西,不可能给他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会受伤,这不是好的或坏的,这只是事实。

他一只手怀抱婴儿,另一只手勇猛地面对和迎接对手的攻击。保护脆弱,同时勇猛地进入世界,一幅至柔至刚、阴阳融合的画面在场域中徐徐展开——保护脆弱和朝向世界,两者同时存在。

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中,身份一定会经历死亡和重生的过程,过去曾经对我们行得通的一切,也许,到了人生某个阶段,就不再适用了。

小时候,我们在脆弱、受伤的地方会立下“早期的誓言”,比如“我要让父母快乐”“我一定不能失败”。于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用力量压抑脆弱、需求和天然的渴望。也许,这在我们的前半生是有效的,也为我们带来了外在的成果。但是年幼的我们立下誓言去满足他人的需要,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的需求谁来满足?我们的渴望谁来聆听?我们该在哪里得到呢?

被非人性对待的渴望和需求会枯死在内在,产生负面行为和负面的体验——上瘾、焦虑、逃避、抑郁。这些症状往往预示着背后有一些没有被充分聆听的渴望和需求,上瘾可能源于依恋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焦虑可能源于归属的需求没被满足,逃避可能源于被接纳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抑郁可能源于绽放生命力而需求没被满足。

需要独处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于是用熬夜去满足;需要被看见的需求没有被聆听,于是就用指责、抱怨去表达;需要连接自己的需求没有被聆听,抽烟就可以和自己待一会儿;无法感受到自己活生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酗酒可以帮我做到......

无法表达的渴望,枯死在内在,通过负面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许是失眠,或许是焦虑,或许是身体的问题......

生生不息催眠的工作中四句顺势而为的神奇“咒语”,给你应对问题的智慧,为你带来疗愈:

这不是很有趣吗?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存在。

“他/她”需要你的聆听,需要你把疗愈带给“他/她”。

欢迎,欢迎......

这四句神奇的“咒语”,就是创造性地接纳,正向连接负面体验与负面行为的方式。就像太极大师一般,顺势而为,应用一切已经存在的事物,四两拨千斤。你将会从中找到一种创造性“魔法”,可以将负面能量转化为正面能量。

人们的核心需求常常是通过痛苦来呈现的。人们遭遇痛苦时,往往急于去掉痛苦,寻求建议,找到方法。但是,我们无法给来访者的每一个问题以答案,心理咨询室中,最不需要的是一个给建议的咨询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社区的一分子,遇到的核心问题都是人类整体中包含的一部分,比如什么事亲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背叛、什么是受伤、如何做一个爸爸、如何做一个妈妈。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核心挑战。这些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问题,通常都会激活我们的身体中心。但是,个人有限的历史与认知,不足以面对生命的整体。

“内在小孩”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认为,“内在小孩”是可怜的,是弱小的,是没能力的。但他想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因为在过往有那么多困难、那么多挑战,曾经年幼的自己用有限的资源、当时的能力、有限的选择,帮助我们度过了难关活到现在,“他/她”是那么勇敢、有力量、可爱,有着“他/她”独特的价值、见解、情感和智慧。“他/她”不是弱小的,“他/她”需要你的聆听,你需要从“他/她”那里得到智慧。米西迪认为,我们需要用这样的态度与内在的这一个存在连接。

当你能够爱自己、疗愈自己,当你能够接纳完整的自己,你可以想象,在这种状态中,你就不会因为自己受伤,去操控和淹没你面前这一个独特的生命,你才会真正看到“她”是谁。所以,面对你的孩子,唤醒你内在需要被爱河疗愈的部分时,如果你能够把成年人的智慧带给自己,一段新的美好的亲子关系就会开始。

带上那个可爱的小孩,连接上成年的成熟资源,让我们一起重新踏入一段新的旅途。

意识整合大师肯.威尔伯曾提到过一个成长的悖论:我们越向伤痛打开,我们的心越打开,我们的意识越扩展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很多真实的痛,自我的、家庭的、父母的、文化的、历史的、世界的,如果我们继续向伤痛打开,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发生了——伤痛越来越多,但受苦越来越少了。

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个人生,第一个人生属于他人,第二个人生属于自己。在第一个人生中,我们离开身体中心,把自己交出去,活在别人的看法里,活在别人的定义里,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活在他人的思想里——人们怎么看我?他们怎么想我?我做得好不好?他们喜不喜欢我?童年时,我们必须仰赖他人的祝福、看见和照顾,才能够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不成熟,不了解自己的看法,无法真正说出自己的真相。在第一个人生中,我们真的是带着别人的催眠,过别人的人生。在中年的某个时候,我们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声音,聆听自己的声音,活出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不然我的生命无法真正绽放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把那些曾经为了其他人,被我们自己驱赶出去的每一个不同的自我,重新带回给自己,回归到我们内在的完整之中。站在自己的门前,欢迎自己的回归,倾听内在每一个细小的声音。如果有一个存在,不停地引起你的共鸣,你越来越多地向这个世界打开“他/她”,那么你每天都会朝向自我实现,成为自己,展开第二段属于自己的人生。用你的声音和你的真相来生活,让它们告诉你存在的真相,结果将是平静和广阔的。

头脑中总有一个惯性的幻想,认为我们生命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去掉这些“不够好”“不够完美”的东西,去掉这些拉扯我们前进的问题,那样一切就会好了。如果对惯性的反应没有觉察,或许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打转,而忘记真正想要去的地方在哪里。所以,你现在的不妨花些时间去体验,假如没有任何问题的拉扯,你会活出怎样的人生呢?如果有一个答案冒出来,就写下来。然后继续默念,直到找到让你有身心共鸣的答案。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同时分为内在问题和外在问题。金钱匮乏,没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这些是外在问题。“我不够好”“我不够优秀”“我总是搞砸”......这些则是内在问题。当区分出外在问题和内在问题之后,下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假如外在的问题、外在的挑战是真的,那么内在的问题又是谁创造的呢?

如果我们和心灵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排斥的、不接纳的,我们就会卡在无尽的自我诋毁中,远离人性的完整,为生命制造许多内在拉扯。相反,如果我们和心灵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尊重的、互补的、同盟共振的,我们就会创造一种高品质的身份状态,从而为我们的生命带来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艾瑞克森认为症状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人的意识失去了创造力,在意识固化的框架中找不到新的解决方案。要找到新的可能性,就必须到潜意识的宝库去寻找。因此在催眠中需要绕过意识,把潜意识的无限可能性带到意识的世界。

年幼的时候,我们没有力量,我们需要从他人的眼光中确认自己是谁,活在他人的看法里,迎合别人的需要,却忘记自己的力量。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能力和资源聆听自己的声音,并活出我们的生命召唤,踏上一段自我创造的旅程。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天赋,让我们借此向世界闪耀自己独特的光芒。但同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也携带着创伤,这些创伤不只是来自生命之源,也来自生命之前:父母的、祖先的、历史的、文化的......

一旦我们的心灵向世界打开,绽放“天赋”和召唤的时候,创伤也会同时来到我们的世界,我们会不安、怀疑、恐惧、焦虑等。

要活出丰满的人生,恰恰需要掌握并调整好这光与影的平衡,同时体验光明与阴暗,抱持“绽放天赋”与“疗愈创伤”,这便是一段自我实现的旅程。

艾瑞克森说:开始一段新的童年,永远不会晚。重新开始一段童年,重新建构一个内在的家庭,在这里,我们得以孕育出一个内在的空间,同时抱持“绽放天赋”与“疗愈创伤”。

我们每天无意识地卷入“求生存”的焦虑之中,忘记连接我们的灵性和生命召唤。这种状态梭罗称之为“活在安静中的抑郁”,它让我们的生命力慢慢地枯萎。

请记得,一部分的你,是成熟的成人,知晓如何在社会层面上行动。一部分的你,更情感化、更脆弱、更羞涩,充满好奇。你同时拥有两者。还有一部分的你,比这两者更多,更多......

你不是只卡在一个地方,而是在不同的地方流动,和每一个不同的部分有和谐正向的关系,那就是你能变得真正有创造力的时候,那就是你能变得真正快乐的时候,那就是你能变得真正受欢迎、真正有魅力的时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