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总闹着要糖吃?不一定是嘴馋,孩子的想法你能明白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爱吃甜食,是人类的天性。很多人会发现,童年时期爱喝甜甜饮料的孩子,长大以后对奶茶格外痴迷。小的时候流连于小卖部的棒棒糖旁边,成年之后爱上蛋糕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爱吃甜的东西,是人类的共性。很多人说孩子才爱吃甜的,一直闹着要糖吃,其实成年人也爱吃糖,只是成年人的自制力更强,更能明白吃糖带来的坏处,为了自己的身材、身体和牙齿着想,压制住自己想吃糖的欲望。


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明明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不能吃那么多糖,最多一天三颗,不然牙齿会坏掉!结果小孩子还是蹬蹬蹬偷跑去拿糖吃。父母一生气,爷爷奶奶就出来护着孩子: “不就是吃颗糖,小孩子都爱吃,你们叫什么,你们小时候也爱吃糖!”

家长很无奈,家庭关系立刻变得剑拔弩张。但家长们可以换另一种思想,其实对孩子来说,闹着要吃糖不一定是因为嘴馋。


代表甜食的糖果,其实是人体所需的营养之一。糖带来的热量,能够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并且为人体提供热能。我们人体运动时几乎70%的能量,都需要糖来供应。摄入的糖分不仅会被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还有一部分会储存起来,有抵抗严寒和维持体力的作用。

其实糖是个好东西,但吃多了的确对身体不好。由于现代 社会 人们的饮食和20年前的人不一样,吃的都是精米精面,喝的饮料和吃的零食中,已经含有大量糖分。许多家长就是担心小孩子摄入糖分太多,导致蛀牙、肥胖、身体负荷太重等问题。


1、糖能带来愉悦的感觉

孩子的味蕾比成年人更加敏感,随着年纪的增长,舌尖上的味蕾会慢慢退化,所以在感知各种味道的时候,孩子总能比成年人更能体会到五味。

当孩子吃到糖果,感受到甜滋滋的味道,这些甜味带来的感觉会传输到大脑,释放多巴胺,孩子就会觉得很开心。一旦孩子喜欢上这种能让他开心的感觉,他只要一想到糖果,就会渴望那种愉悦感,不由地流口水想吃糖。


不过,这种愉悦感是很容易“上瘾”的。初次吃糖的时候,味蕾对甜味的敏感度较高,多吃几次以后,孩子对糖果的甜味接受度越来越高,如果想要维持这种愉悦感,就需要摄入更多的糖分,越吃越多,变成“糖瘾”。


2、糖能增加孩子的食欲

实际上,孩子摄入一定的糖分有助于增加孩子的食欲,但绝对不能摄入过多。很多孩子喜欢吃甜甜的东西,于是一些家长会在辅食里加入糖,或是干脆用水果来做辅食,利用水果天然的果糖,孩子对这样的辅食接受度较高。

但摄入过多的糖分,也会让孩子对其他味道的食物,甚至无味的白开水产生抗拒。一些家长发现,如果孩子喝了太多果汁、饮料,就会对白开水、茶水等味道比较淡的饮料产生抗拒。


1、控制每天摄入的吃糖量

由于每个孩子的身高、体重、年纪、身体状况和日常饮食不同,所以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吃糖量。但体重不超过20kg的孩子,每天不宜摄入超过10g的糖果。

如果平时给孩子吃的食物中,有小零食、小蛋糕、精米精面等等,那么摄入的糖果量还要再少一点。


2、饭后吃糖

可以答应给孩子吃糖,但最好是饭后吃。饭后孩子已经吃饱了,食欲已经不容易被刺激起来了,这时候再吃糖不会刺激胃酸分泌。吃掉的糖也能跟着吃掉的饭菜一起被消化掉。


3、吃糖后及时刷牙

让孩子养成吃完糖就刷牙的好习惯。糖果对牙齿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包括喝甜味的饮料。孩子的牙齿虽然会经过一次更换,但仍然要保护,否则蛀牙的可能性非常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