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解读三大战役系列之二——淮海战役,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究竟是谁指挥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5

淮海战役:中国命运的决定者,谁是领军之才?



淮海战役,这场历史上的战略大决战,如同一记重锤,将中国命运的天平深深倾斜。1947年的战略转折点,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后面临抉择,粟裕将军独具慧眼,决定放弃分散力量,集中力量在中原发起豫东战役,虽小胜却揭示了战略潜力与问题。国民党调整应对,使解放军面临严峻挑战。



当攻打济南的使命摆在眼前,毛泽东提出了三种可能,粟裕以18万人对战援军,许世友的勇猛攻城,8天内拿下济南并俘虏王耀武,但战术重心并非城市,而是消灭敌军。济南的攻克震惊了蒋介石,也使毛泽东重新审视华东野战军的实力。此时,粟裕提出消灭徐州守军的战略,因徐州的战略位置,他设想包围周边敌人,但杜聿明的固守徐州建议,虽未完全采纳,却也使得80余万国民党军集结于徐州,对粟裕的计划构成巨大阻碍。



百万雄师对决,淮海战役的规模空前,堪称国共命运的分水岭。



面对如此庞大的战役,粟裕向中原野战军发出请求,两军合兵66万,与国民党军形成力量均衡。指挥权的微妙变化中,虽然名义上陈毅总指挥,但实际操作中,粟裕的战术智慧主导着战局。淮海战役的领导核心——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和谭震林共同负责,毛泽东亲自指定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显示了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的高度重视。



粟裕的淮海战役设想宏大,涉及4省5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战场,每一步都需要精密部署,与中原野战军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尽管最初的计划并未得到完全回应,但当战争爆发,粟裕凭借果敢,先行发起了战斗,三天后得到军委的批准,展现了其决断力和策略。



在碾庄,生死决战拉开序幕,粟裕决定先消灭黄百韬的杂牌军。地下党员的起义为战役增添了关键支持。面对黄百韬的顽强抵抗,粟裕调整战略,采用“弱敌先打,首脑攻击”的战术,毛泽东也来电予以支持,预估战役将持续两个月。在与黄百韬兵团的激战中,华东野战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坚守阵地,直至黄百韬自杀,标志着第一阶段的结束。



随后,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粟裕同时围攻徐州的国民党军,刘峙的命令和邱清泉的突围尝试,都成为战役中的转折点。粟裕的坚守与果断进攻,最终使得黄维兵团陷入绝境,而中野的英勇包围和牺牲,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心的胜利。陈毅元帅的“小车推出胜利”口号,以及支前民工的无私奉献,共同揭示了这场战役中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国民党在接连失利后,士气低落,国共谈判的局势动荡,淮海战役的胜利,无疑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为新生政权的诞生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石。



淮海战役,是历史的转折,是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展示了粟裕和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这场战役,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