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资料

黄河改造的资料

第1个回答  2006-12-27
黄河的问题及其改造
黄河源出青海高原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渠(河),东北流入甘肃,经兰州折而北流,至三盛公又折而向东,经内蒙西部,过托克托改向南下,穿山、陕两省之间,经潼关再度东流,横贯河南北部,至兰封转向东北,斜越山东北部,最后注入渤海,全长约4,810公里。干支流分布所及包括:青海、甘肃、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区的各一部分(实际上四川省的极西北角亦属黄河流域范围),流域面积共约75万平方公里。在河南桃花峪(京汉铁路桥西)以下,严格的说,流域范围只限于南北河堤之间的狭长地带。在历史上黄河水流所及的和目前在经济上同黄河有密切关联的以及今后在规划上须合并考虑的地区则包括:青、甘、陕、晋、豫、鲁等省的全部和内蒙前绥远部分以及河北全省,即所谓黄河流域各省。这一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25.8%,占全国人口31.4%,占全国耕地40.9%,是全国最主要的小麦、棉花、烟草产区,在上游有广大的牧区,在中下游山地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各种金属矿产,人口在30万以上的工商业城市有9处,可见它在全国各地区中经济上的重要性。

由地形看,黄河河道自上而下连贯四个高度不同的区域,就是:(1)高2,000—5,000公尺的青海高原、(2)高400—3,000公尺的黄土高原、(3)高1,000—1,500公尺的内蒙高原和(4)拔海200公尺以下的华北平原。在以上任何二个区域相接的部分河道坡度特别陡,并且由于河水下切而造成许多峡谷。整个黄河河道的流向又很不自然,特别是几处大幅度的弯折——所谓“黄河九曲”,有些地形学家因而推想:积石山以上的黄河,原先可能是四川岷江的上游、永靖以下的黄河以前可能在渭源附近直通渭河、内蒙中部的黄河又可能本来东流而通永定河……诸如此类的设想还有很多,总之,这些河段可能由于地壳的变动、地质构造的限制、或则由于河流的截夺,因而先后改变流向和托克托以下的黄河相贯通。至于发生这些现象的具体因素和先后次序,则目前已有的资料还不能作充分说明,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黄河河道原先分作几个不同的系统,后来逐段连贯,向上伸展,发育历史十分复杂,因此,时至今日各段河道各具特性,全河流自上而下在很多方面显示不调和的现象。除了在青海高原和黄土高原上、河道大部分受两岸山地的束缚比较稳定外,在中游内蒙高原的冲积平原上和下游华北平原上河道时多摆动,如青铜峡以下河道有西移趋势,吴忠市原在河渚中,灵武城外的西湖原是黄河河段,现在都在河东,在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黄河南北两岸到处可见旧日河道遗弃的长条形“死河筒”(牛轭湖)。至于下游在三门峡以下则四千年来河道徘徊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大平原上,有史可考的迁徙26次,大规模的改道已有7次。

天然的黄河对人有利,但同时也对人有害。数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既未能尽量利用它有利的一面为人民造福,更未能有效地治理它有害的一面,因此水灾频作,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不可计数,徒然给黄河加上了“败家子”的恶名声。再则封建统治者从地方利益出发,作了罪恶的措施,又造成了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和尖锐冲突。据历史记载:自纪元前2278年至解放前(1948年)止:黄河大范围决口泛滥凡1,593次,平均每二年半一次,一般性水灾共5,963次,平均每一年半即有一次,而且每况愈下,近百年来水灾益见频繁。最大水灾发生在: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淹死河间沧县居民100多万;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淹开封城,34万居民死31万;1933年(民国廿二年)洪水决口50余处、淹60多县;1938年国民党军为阻止日寇西犯在花园口决堤,1,250万人被灾,淹死失踪者89万人(国民党政府发表死32万人)。估计黄灾损失(包括防洪费用)平均每年达五亿斤小米,人力物力的消耗,是可观的。

事实上黄河的水并非太多,而是不足。据历史记载:自纪元前1766年至纪元1936年,三千七百年间黄河流域各地共发生旱灾1,073次,平均每三年半有一次。基本原因是:雨量少而变率大。沿河各地年雨量不过150—600毫米,而变率在35%以上,颇不可靠,甚至如下游平原区春季雨量变率达40%—50%,影响春耕尤大。在中游甘肃、内蒙等干燥地区日照强烈、年蒸发量往往超过雨量六、七倍,农事非赖灌溉不可。各地雨水70%集中夏季,往往又是暴雨性质,如太行山地24小时内降雨可达400毫米,大部流失,莫能利用。因此如何就近利用黄河水来补雨水的不足,是农业生产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流域内雨量季节和年度的变化大,黄河的水量因而亦多变化。1933年陕州测定最大流量为23,000秒公方,又估计1843年(道光28年)千年一遇的洪流量达36,000秒公方,而枯水时流量可小至160秒公方,水量变化如此悬殊,又增加了开发利用的困难。

黄河下游绝少支流,上游支流亦不多,惟中游在黄土高原支流特别发达,分枝四出,构成一个繁密的水道网。如陕北无定河流域,河沟密度每方公里沟长7公里,河沟切蚀作用十分广泛。黄土本身结构疏松,组成物质以粉砂为主(占60%—70%),具有胶结作用的石灰质和粘粒不多,又因多垂直节理,容易崩塌或被流水冲刷,石灰质又易被溶蚀因而使土层发生陷穴。大抵地面坡度在5°以上,而无良好植物被覆,即有土壤侵蚀现象发生。特别由于过去在封建统治下农民被迫开垦陡坡,或在有限的草地上过度放牧,结果破坏植被,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严重现象。这一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说为侵蚀作用的发展造成了条件,而人类不合理的农牧经营则促使了侵蚀作用的发生。下游河水含沙因而激增(可达40%),据陕州多年平均纪录,每年输沙量达13.8亿吨,此外河底还有相当于沙量10%—15%的滚动物质。甚至如1933年(黄河大水)输沙达33亿吨,又如1843年(估计黄河发生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输沙达55亿吨。分析常年河水含沙来源:12%来自泾、洛、渭,2%来自汾河,龙门以下各小河流合占2%,可见黄土高原供给了绝大部分的泥沙。

中游水土大量流失是造成下游黄河善淤、善决、善徙特性的基本原因。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高1公寸,长期淤积的结果,现在三门峡以下河床高出两岸平地2—10公尺不等(一般是6公尺),水在地上行,成为“悬河”形式,河流全靠大堤约束。两岸堤距5—25公里,河以北地面倾向东北,河以南地面倾向东南。所有发源在太行山、伏牛山、泰山山地的无数小河流都无法流入黄河,相反的,这段黄河却成了淮河和海河水系的“分水岭”,黄河两岸堤坡泻流的坡水又成了许多小河水源的一部分,因此下游河水愈流愈少,在接近海口部分水势缓弱,淤积更甚。1885年河决铜瓦厢,夺大清河故道经铁门关入海,此后改道六次,到1947年才以甜水沟(利津正东)为主流。近五十年来河口外伸20公里,平均每年外长400公尺(河口三角洲个别部分每年向外发展2公里),原在海边的铁门关现去海已好几十里了。

虽然在三千年前黄河的水已被开始用来灌溉,但直到现在,黄河蕴藏的巨大水利资源还是利用得微不足道,而且缺乏有计划的开发利用。现在和黄河有关的八年省区已利用黄河水灌溉的耕地约1, 650万亩,只占全部耕的2.5%。所有灌溉地有90%集中在中游(贺兰山以东的宁夏平原、内蒙的后套平原、陕西的关中平原和山西的汾河谷地),因为中游是古代帝王统治的主要根据地,发展灌溉历史较早,二则中游气候干燥,农业生产依赖灌溉特别殷切。至于下游广大的平原地区过去饱受水灾,防洪惟恐不周,很少有人敢利用河水来灌溉的。直到解放后在豫北举办引黄济卫工程,不仅使数十万亩旱地得到灌溉,并且使卫河通航,改进了新乡、天津之间的运输。

据陕州多年平均流量推算,黄河(除陕州以上各地灌溉已消耗的水量不计外)共有水量约412亿公方(其中沙量占5亿公方),陕州以下伊、洛、沁河进水41亿公方,共计448亿公方。今后实施综合利用,除去工业城市给水、航行备用水及蒸发渗漏外,估计尚可供8,000万亩耕地灌溉之需,即至少比现有灌溉面积扩大5倍,发展前途极大。

现在灌溉区域存在的问题:(1)除关中,豫北极少数地区系新式工程外,余均为旧式渠工,甚至渠口无闸,又因河身多摆动,水位变化大,水小引不上、水大被冲毁;(2)除新式灌区采用小畦灌或沟灌外,余均行大畦漫灌法,现在各地灌溉用水平均每公顷地为0.995秒公升,而苏联新式渠工只需0.7秒公升,可见水多浪费;(3)一般只管引水、输水而不注意排水,以至促使灌区地下水位抬高,大片耕地发生碱化现象,如甘肃河西灌区因排水不畅有60万亩洼地积水成湖,内蒙后套区所有渠道退水入乌加河而乌加河尾闾水无去路,乃汇潴成广达580方公里的乌梁素海,该区并有十分之一的耕地因碱化面弃耕,又如关中泾惠渠灌区棉田曾一度因浸水过度而致减产;(4)河水含沙多,渠口常遭淤塞,如后套黄杨闸渠口已迁移4次,进水量始终达不到设计标准,又如关中各渠当夏季河水含沙量超过50%时便得停灌防淤。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改进。

黄河在青海贵德以上河水过浅,基本上不通航。贵德至甘肃中卫间多峡谷,水流湍急,只通皮筏、木筏,大宗货运只能顺流下行、不能逆流而上。中卫至托克托间,上下水均通木船,共有1,600余只,载重33,000吨。托克托至山西壶口间又为峡道,通短程木船,货运亦只有少数下行。壶口与禹门口间多瀑布,不通航。禹门口以下直至海口通航无阻,共有木船2,400余只,载重39,000吨。全河上中下三段不能连贯通航是一大缺点,即使通航河段亦多浅滩、礁险,仅下游局部河段可通吃水一公尺以下的小汽船。一般木船平均载重仅18吨,输送能力极薄弱。又因受冰冻影响,中游部分每年仅通航七个半月,下游通航九个月。

中流黄河自甘肃北流至内蒙,两地纬度相差五度,春季开冻时月平均温度相差6℃上下,因此甘肃河段解冻常较内蒙河段早廿天。每年在三月中旬上游浮冰开始下溜,此时内蒙境内尚未完全开冻,于是在三盛公至包头一带河床较窄地段涌塞成冰坝,阻挡水流,引起泛滥。冰坝宽者连接两岸长可一公里,高可六公尺,延长时间可达一天半,一旦发生必须立即加以炸毁,开导河水,否则便酿成水灾。此外,在下游河南至山东部分亦有类似现象,二处纬度相差三度,河南解冰早于河口半个月,因此每年在二月下旬亦有冰坝之患。

为了把问题多端、时闹祸害的黄河改造成为一条听人使用的利河,必须全面研究它的自然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情况,在这基础上详细规划综合开发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可能的方式,通盘解决防洪、发电、灌溉、通航、工业和都市给水等问题。争取以最节省的投资谋得最大的效益。流域规划也可以说是改造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使它更好地为人民造福。因此决不单纯是水利问题、而要多方面考虑技术、经济问题和有关的政治情况。例如计划修筑一个水库,首先要考虑它的主要和次要用途,比较工程造价、淹没损失、效益等经济指标来决定坝高,研究淹没居民分期迁移及有关地区劳动力的平衡问题等。流域规划的中心课题是水量平衡,即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源。水是国家财富,不仅要节用、而且要开源。应尽量利用雨水、地下水,不足时再利用河水。例如黄河下游在邻近太行山、泰山各地地下水源丰富,是国内井灌最发达地区,将来下游灌溉用水仍应先考虑进一步利用地下水;若干河段将来船只可利用灌溉干渠通航,如此可减少干流航行备用水;工业给水和灌溉用水一部分可回归入河,这些水源都应考虑利用。在干旱的黄河流域如何充分而合理利用有限的河水的意义是太大了。任何一个国民经济部门为了自身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水,但在水量有限的情况下,经常引起了经济上和技术上的矛盾。例如要扩大灌溉面积便得降低发电能力,虽然在利用季节上发电负荷冬季大而用灌溉用水则以夏季为主,但冬季发电消耗的水正可蓄积起来供明春灌溉之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国民经济上比较各部门的重要性及各地区和各河段的不同情况,确定何者为主要部门,对此分配较多的水量,并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照顾全面利益。流域规划又须制定周密的计划,为了照顾长远利益还需定出远景计划,把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情况密切结合起来。流域规划还要根据广大指标来确定各种技术措施,土壤改良措施和经济组织措施等的工作量、建筑材料与其他材料的需用量,正确地估算工程造价、经济效益,所有工程必须规定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施工,并仔细计算总帐,研究得失。

首先黄河要为工业建设服务。在青海高原和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以及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几处河段都有绵长数十乃至数百公里的峡谷。这里河床窄、水流急、地质基础好,不难找到适合筑坝发电的地点。这些梯级坝修起后和因此而形成的许多水库将成为多功能的水利枢纽,它们不但是动力基地,同时也为灌溉、通航、防洪服务。特别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接界处的三门峡等大水库蓄洪完成后,将可使下游泄洪量永远不超过一定的安全流量,华北平原可从此根治水灾。当然防洪问题的解决除了蓄洪外还须结合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过去“治黄”的基本策略是“束水攻沙”,今后该是“蓄水拦沙”。再则由于全河流自上而下不少坝库完成后,河水深度将普遍增加,水坡减缓,滩险消失,季节性的水位变化在程度上亦将减小,再配合修筑一定的航行工程设施如船闸等,则自兰州而下直达河口将可连续通航载重大小不等的汽船。

黄河流域目前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除了关键性问题——小农经济的改造外,受到气候影响农产量不稳定是比较显著的。要摆脱这种不利影响,发展灌溉是一个重要手段。由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说,各地工矿城市陆续兴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和技术作物需要增加,扩大生产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事实都说明黄河流域发展灌溉的必要性,今后扩大旧灌区或发展新灌区,首先要根据国民经济需要及正确估计当地实际条件(主要是地形和土壤条件)和可能获得的效益,然后确定各地的灌溉面积,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地区、过去水灾比较严重地区以及和国防有关的地区。在河水不够的场合下并应先找旁的水源(如地下水、地面迳流及邻近的小河流水等都要利用),或则调节上、中、下游各地作物种类,使需水期上下叉开,达到在季节分配上充分利用的目的。

发展灌溉又须注意:(1)要和加强、发展农民组织工作配合进行,否则农业增产的后果适足促使单干的农民走资本主义道路,(2)要和排水工程同时考虑,“无排水即无灌溉”,如果一味灌水而不予排水,则结果将永远达不到增产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牧业用水亦要考虑;牧畜饮水大概一公方水可供60头羊一天的需用,一秒公方灌量一天可饮500万头,为量极微,但在廉价电力的供应条件下,提水灌溉草场是可能而应当进行的措施。

延伸四、五千公里的黄河,由于各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在治理上各段应有不同的目标。显然的,贵德——青铜峡、峡谷和川地相间的河段应以发电为主,灌溉、航行结合;青铜峡——托克托冲积平原河段以灌溉为主,通航、发电配合;山陕峡谷段以发电为主,同时解决洪水问题;三门峡以下的大平原河段以防洪为主,在解决排水问题的基础上发展灌溉,航行配合。全河如能充分利用500多亿公方的水量,4,000多公尺的差落,估计能发电二、三千万千瓦,能灌溉一亿万亩耕地,并使大轮船通郑州,小汽船直航兰州,大规模地发展黄河流域和它邻近地区的工业、农业与运输业。

黄河流域规划的具体工作已于1954年12月胜利完成,根据黄河规划委员会提出的“黄河综合利用技术经济报告”,今后将在沿河适当地点修建大规模水力枢纽,解决流域内新建和拟建各工业基地的电力供应问题,大力开展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地解决下游的防洪问题,合理地扩大灌溉面积,比现有的增加二倍(第一期)至八倍(远景),全河道的航运亦将得到发展。在各方面的计划完成后,黄河所有的水利资源将充分被利用。当黄河河水被人民完全控制利用,将标志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老话说:“圣人出则黄河清”,在人民掌握政权后的新中国,毛主席的英明领导,黄河的彻底改造不仅是完全可能,而且是必将实现的。

参考资料:http://web.playedu.cn/RESOURCE/CZ/CZDL/DGJC/3/HUANGHE/2386_SR.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