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为学,儒释道三合一——“极光三人行”的缘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极光三人行”之0121——缘起

                —— 修心为学,儒释道三合一

以前对论语知之甚浅,以为他强调儒礼,偏于功利,而我“不羁放纵爱自由”,不拘一格,因而,即使知它是经典必读,也无兴顾之。

后来偶然的机会,相继听到百家讲坛学者鲍鹏山博士对《论语》的强烈推荐和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博士自述来自《论语》的对自己生命生活的巨大影响,2020年底,我开始在某个社群中跟读《论语》。

很快即发现,自己的理解和社群领读有相同、更有不同,甚至还有大相径庭。虽说“君子和而不同”,彼此站在不同的视角,大家也都是善意,但总是在社群中表达异类观点,似有“踢馆”之嫌,感觉过意不去。且晨读时间确也不够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扩展和解释说明。

于是开始自己写笔记。偶尔也粗略分享一下。

存在即有理。 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2500多年前的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又有谁能真实还原呢?又有谁能够深入知晓,这位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的伟人,心中的所思所想呢?

论语开篇所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仅这一篇,已足以体现《论语》之精髓,也足以指导我等凡人之平生。

孔子曾盛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曾自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也曾慨叹“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一个真实鲜活的古代智者形象跃然纸上。

但如我前些日子(1.11.)极光三人行《对“果达才”和季康子的三种态度,我达了吗》一文中所述,“《论语.雍也》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倾向将对应于三种不同的态度,推荐或推辞等不甚相同甚至相反的答复意见。对“果达才”的理解和孔子与季康子对话的态度,取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季康子当权时是什么情况,孔子内心是否认可等。

更别说,《论语》中还有一些条条框框的甚是束缚的规矩之类的了。这些,真是孔子说的吗?

即使真是孔子说的,他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标点断句又是如何呢?

这还没算上,每一个人,作为人的思维局限性,和社会历史局限性。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如同读《红楼梦》,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年龄 ,也会 有不同的理解 。即使是同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状态下,也会解读出不同的触动点。

未曾深入研究,我不敢轻意断言。对于经典,尤其如此。

有道是, 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对此,我不完全认同,但它确有一定道理。

比如,前两日我因为等待Baby考试结果一事心神不宁,昨晚午夜以《道德经》中的词句来提醒自己,“不欲以静,以为天下正”,效果良好,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则无论是做学生考试时,还是工作实践中的自我引用,都确如粮食一般重要。

不过,利他为善,凡事不二,不存分别心,却不只是众所周知的佛家所有。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的利他和不二之心在《道德经》中处处体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上善若水,雁过无痕。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外来佛教之所以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和中国的道家思想根基息息相关。

在《论语》中也记录“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不问贵贱,不论贫寒,英雄不问出处。

关于积极进取,也如此。修心为学,儒释道三合一。

儒家进取心无需多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甚至有“人定胜天”的决心。

许多人误以为老子消极避世,无为,却忘了还有“无不为” 。无为,说的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已,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许多地方都告诉我们,要尊重规律、认识自我、积极进取,“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慎终如始,常无败事”。

道家 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又哪里只是药店呢?而儒学精髓自强不息,又怎么能只是粮店呢?这里且不说佛家的缘起性空和道家的“无,名天地之始”如出一辙,但说《 论语 》 作为治世经典,自 是 有他的理由 ,而我做为国人,未曾深入研读,又曾是多么的浅薄。

我愿意选择相信一种说法,一些繁文缛节条条框框大概是后来者加上去的。或者,当我读完之后,会发现,也许,有些词句,只是部分解读者心目的中的“条条框框”,曾让我先入为主罢了。

修心为学,儒释道三合一。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 这又何尝不是儒释道三家共有的观点呢?

因此,我萌发了穿越天际星河,把酒山川大地,一边读《论语》,一边和孔子老子聊聊的想法,我做为2500多年后的华夏子孙,所理解的,可是你们心中当时所想?

我将这个星际场景取名为“极光三人行”。老子,孔子,还有我。

因我的英文名“Aurora”有“极光、曙光”之意,我想腾云驾雾于极光之上,感受那个三人行的美妙境界。身心灵的合一,儒释道的合一。自然,两位先哲对佛理也定是不乏理解的。不是曾有杜撰者云,释迦摩尼是老子在印度收的弟子么,哈哈。

这便是“极光三人行”的缘起。

我将在此文集《极光三人行》中不定期更新,记录自己的一些学习和思考,践行于生命生活之中。期待灵魂碰撞、火花四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朝闻道夕死可矣”。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