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则一坨肉,去则一堆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读他人文字偶见一妙句——“来时一团肉去时一堆灰”,蛮潇洒,有一种“挥手从兹去”的范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白茫茫一片真清净。

不过从语文角度讲话,还可以再琢磨琢磨。

如改为“来则一坨肉去则一堆灰”的话,则更加痛快和潇洒。“坨”为量词者,一般指非待见之物,如“一坨牛屎”,“一坨便便”。元无名氏《争报恩》:“山寨崔嵬哎,煞强如那一坨惨田地。”幼时老师骂那些不开窍的小孩子——你的脑子就是一坨浆糊不成?

“堆”者亦然,贬义明显:一堆垃圾,一堆糟朽,一堆黄土,一堆债务。唐人李山甫《南山》:“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留一堆愁》。敝家乡将一种人称之为“老堆儿”:话多,随时随地爱叨叨几句,只说出来都是些老话套话轱辘话,了无新意,缺乏见解。自为一座坟,实际土一堆。

所以,若为“来则一坨肉去则一堆灰”,更见其视生死于度外,如粪土如鸿毛若无物若空气的洒然。一副躯壳,一身皮囊有什么好留恋的呢,精神和主义不受玷污才是活着的唯一意义。

当然,倘然记述为“来时一团肉去时一捧(抔)灰”,也挺诙谐,也挺坦然。对生死也挺看得开,但多了一丝丝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后声名的在意。

如果说“一堆”有贬义的话,那“一团”则相对中性多了,更多的是对外形和感触的客观刻画,肉乎乎的可爱感觉不言而喻。而“一捧”之“捧”显然是后人抱着灵牌或骨灰盒的样子(古人死后背部火化,但几十年后以化为灰),尊崇之意,尽在其中。“抔”则是“捧”的古称和雅称。在古诗词里,“一抔”作为“一抔黄土”的简称,出现频率非常高,几乎就是“死”的代名词嘛。

 唐人权德与:“秦为三月火,汉乃一抔土。”

 宋人宋自逊 :“青山冢累累,今古一抔土。”

 宋人郑獬:“泉下一抔尽,人间万事多。”

 明人常伦 :“长陵一抔土,寂寞亦三秦。”

 明人马如玉 :“花月人千古,乾坤土一抔。”

清人曹雪芹:“”葬花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近代王国维 :“千秋诗料, 一抔 黄土,十里寒螿语。”

...........

忽然想起一件相关的往事:笔者上中学时,老师在堂上讲解“一抔”,提问时有同学误答为“一杯”,老师笑着反唇相讥:人家死了,你在哪举杯祝贺呀?台下轰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