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用来影响的,不是用来管教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简·尼尔森有一本书,叫《正面管教》。是本好书,但很多家长看到“管教”二字,总觉得有点碍眼。

这两个字在汉语中,是有某些特殊含义的。

提到管教,容易让人想到教鞭。尼尔森的本意远非如此,可能翻译实在找不到更贴切的词儿了。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把“管教”二字,换成“影响”两个字,效果会好得多。

问题是——如何影响?

看过一个小视频,一位妈妈挺爱嘚瑟,丈夫和女儿在前面走路,摇摇摆摆,姿势可爱,她在后面偷拍:“果然是爷俩,走路都一模一样!”

什么叫影响?这就叫影响。两三岁的娃娃,背着手,踱着步,漫步幼儿园,姿势宛如养老院,这不是段子,是影响的力量。

气质不是学出来的,是影响出来的。

当然,咱得有内涵,得看内在,不能光看表面的东西。

内涵的东西,也能互相影响。

有一个搞生物研究的工程师,每天忙得很,经常把工作拿到家里来做,回到家,基本上没时间陪孩子。

可女儿偏偏很黏人,整天黏着他。没办法,他只好耐心地对女儿说:“你可以在我房间里随便玩,但尽量不要打扰爸爸哟!”

只要爸爸回家,吃完饭,她就跟爸爸一起,泡在书房里。

爸爸查资料、写论文,也不理她。女儿倒也自得其乐,原因很简单,书房里一大堆“图画书”啊。

这些“图画书”,都是爸爸的生物学资料。有些浅显易懂,也很多虽然深奥,但图文并茂,看上去很有趣。

女儿一开始随便翻翻,后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复杂的书也能看了。

不知不觉中,女儿成了同学们中间的“生物小专家”,在一次全国性的生物学竞赛中获了大奖。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位爸爸“管”孩子了吗?“教”孩子了吗?都没有。他只是让孩子沉浸在书房里面,然后,各忙各的。无形之间,孩子竟然“自学”了大量生物知识。

强迫孩子去学,一定不会取得这样的效果。

除了家人,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一个家庭,从外地搬到北京之后,搬了好几次家。但每次搬,标准都只有一个:

必须在北大、清华等名校旁边,目的是让孩子能经常去名校看看,被学霸们熏陶一下。

最终,他们的孩子,如愿以偿,考入北大。

这个故事,被誉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我们当然没必要非住在名校旁边,那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学区房价格疯涨;但给孩子创造一个他能感受到、能触摸到的环境,很有必要。

比如,家里要有书,书要有人读;要经常去图书馆,条件允许,在图书馆做作业也不是不可以;别人 旅游 去景点,可很多大学校园风景优美,何不去逛逛呢?

环境的影响,比你苦口婆心的“管教”强多了。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教育学者,研究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 历史 》《人生是一场修行》《乔布斯告诉中国》《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3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