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烛的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1. 过、属、烛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过(形声。

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呙( 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过,度也。

——《说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行过夷门,见侯生。

——《史记·魏公子列传》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聊斋志异·促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

——《聊斋志异·促织》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

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8. [婉词]∶去世 [pass away]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10. 给予;递给 [give]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

——《通雅》11. 又如:过度12. 渡过 [cross]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14. 转移;过渡 [transfer]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过录底稿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

亦称“过片”)16. 〈方〉∶ 传染 [infect]。如:过病(传染疾病)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清· 林觉民《与妻书》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过从甚密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

如:过谈(往访交谈)24. 错,犯错误 [mi *** ake]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告子下》(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25. 失去 [lose]。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26. 怪罪,责难 [censure]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适(怪罪,责难)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

——元· 关汉卿《窦娥冤》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

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31. 传递 [transport]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34. 冲刷;漂洗 [wash off]。

如:过水(用水漂洗)35. [语助]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

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我去过北京饭吃过了〈名〉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过,罪愆也。

——《说文》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过则无惮改。

——《论语·学而》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

2. 高中文言文烛之的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和秦伯的军队联合包围郑国,借口郑伯曾对晋侯无礼,并且怀二心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下臣壮年时,尚且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

烛之武连夜悬绳出城,见到秦伯,说:“秦、晋联合包围郑国,郑已经知道要亡了。如果灭掉郑对您有好处,就冒昧用这事烦劳您。越过一个国家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为何要灭郑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地增多,就是您的地减少啊。如果放过郑让它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节经过时,郑供给他们缺少的物资,对您也没害处。况且您曾对晋君施恩,他答应把焦、瑕两城给您,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构筑工事了,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会满足呢?在东面使郑国成为疆界后,又会想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如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获取土地呢?损害秦来使晋得利,请您考虑这事。”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里。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而损害他,不仁道;失掉与自己亲附的,不明智;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不勇武。我还是回去吧。”也离开了。

3. 高中文言文烛之的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和秦伯的军队联合包围郑国,借口郑伯曾对晋侯无礼,并且怀二心亲近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去。”

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下臣壮年时,尚且还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他。 烛之武连夜悬绳出城,见到秦伯,说:“秦、晋联合包围郑国,郑已经知道要亡了。

如果灭掉郑对您有好处,就冒昧用这事烦劳您。越过一个国家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为何要灭郑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地增多,就是您的地减少啊。如果放过郑让它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节经过时,郑供给他们缺少的物资,对您也没害处。

况且您曾对晋君施恩,他答应把焦、瑕两城给您,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构筑工事了,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会满足呢?在东面使郑国成为疆界后,又会想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如不损害秦国,将从哪里获取土地呢?损害秦来使晋得利,请您考虑这事。”

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里。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而损害他,不仁道;失掉与自己亲附的,不明智;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不勇武。我还是回去吧。”

也离开了。

4. 文言文

楚国的都城有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了一封信,他是在夜里写的,写时光线不够亮,便吩咐捧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便随手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旨意。燕国的相国收到他的信后,却解释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呵!崇尚光明,这就要选拔贤德的人来加以任用。”燕国的相国便对自己的国君说了这个意思,国君听了十分高兴地照着去办,国家因此得到了治理。国家固然是治理好了,但是“举烛”毕竟不是信中的旨意。如今的学者也多有类似的情况。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现代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我们的红楼梦,也许事实上作者当时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想的太多,而如今的专家学者却咬文嚼字般的研究这研究那。深感没有必要。给人一种无病 *** 的感觉。

其实对于任何事物,我们只要抓住他的精髓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乱扣帽子,否则将会使其失去本意。越走越远。

5. 凿壁偷光文言文的意思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在墙壁上凿个洞,使隔壁的光照到自己这里。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西汉或东晋·葛洪或刘歆

扩展资料

1、文中“怪”字,多做意动用法。意为感到奇怪。

2、文中最后一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中,后俩分句均为省略句,前面省略宾语(匡衡),后面省略主语(匡衡)

3、”资给以书“ 除了是省略句还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解释为“以书资给(匡衡)”,即把书借给匡衡读

启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