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最好的进行自闭症孩子的主动语言训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3-31
(1)亲情接纳法
要想从切入口着手进行训练,双方的互相接纳是前提。要让自闭症儿童在内心里接纳老师、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才会在以后的训练中顺利听从指令,接受训练。当然,在这里,也包括老师对被试的了解与真心接纳,只有这样,才会在训练中做到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用心沟通,用心训练。
(2)游戏法

设计轻松的游戏,让自闭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老师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训练中去除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训练者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自闭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3)同伴带动法
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为自闭症儿童选择善良、活泼有带动性的伙伴,让伙伴去带动他走出自我封闭式的天地,逐步走出去,融入集体之中。正常人择友多以同龄人为主,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们自身的病症决定着还不能主动与正常小朋友交往,他们的生活只局限于家长和老师之间,这就更需要在学校的时间里让他们也有自己的同伴,当然,如果家长在生活中也注重帮他们找同伴就更好了。
(4)情境法
创造所需情境进行训练,这就需要父母刻意安排了。如在排座位时,让他坐在里侧,出来时就势必需要对外侧的同学说:“请让我出去”。这里,我举个非常深刻的例子,学生姚尧的情感性语言表达没有,为了激发他这方面的能力,我把姚尧带回自己家,告知其家长坚持每晚打电话。第一天接电话时没什么,第二天也没什么特别,到第三天晚上接电话时,他突然主动发出一串情感表达语:“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还想奶奶,你们来接我回家吧!”听到这串话,训练者哭了,电话另一头的爸爸、妈妈也哭了。训练中很多事实证明,给自闭症儿童创造情境,对激发他们的表达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5)音乐陶冶法
音乐对淘治自闭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6)运动训练法
一个正常人如果身体柔弱,浑身无力,会表现出无力讲话,即使讲了也是声音低小。自闭症儿童要想进行语言交往训练,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是不可少的。特别是那些安静型的,懒惰型的自闭症就更是需要了。运动中增加肺活量,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这是语言交往所需要的身体物质基础。
(7)环境陶冶法
要有一个愉快而且安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接纳的、尊重的、关系良好的,并且应该减少限制与体罚,避免紧张与焦虑的产生。不随意做未预告的改变,包括每日的流程、教师、教室的布置等。
第2个回答  2017-12-25
可以从语言指令开始,所谓“语言指令”就是把教自闭症儿童的具体内容〈已经做好任务或步骤分解〉用语言的形式说出来,期望自闭症儿童能够根据语言做出相应的反应,实际上是理解语言并且听从指令的过程。如,动作模仿的指令是“这样做”,而指令物品、卡片的指令是“指、、、〈名称〉”,配对的指令是“把一样的放在一起”等。由于具体的内容不同,而采用的不同语言指令。

现在就说一说发出语言指令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指令的难度:
我们知道表达同样或相近的意思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子形式,但是这些句子在字数上有多有少,在程度上有轻有重,在理解上有难有易之分。按照指令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一步性指令和复杂性指令。
一步性指令指用来发出指令的句子只包含一个动词,即只要求孩子做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的内容。例如:指、走、拿、关、开、给、伸手等比较简单的只涉及身体某一部位动作的指令。此外还有跑、跳、蹲下、起来、坐下、弯腰、翻滚等比较复杂的涉及身体多个部位动作的指令。动词和其他的句子成分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难易程度不同的一步性指令。
复杂性指令一般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一般都应是相互关联的几层意思,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不对此指令做具体的论述,因为对于小年龄的孤独症儿童尤其是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教育训练的孩子主要是能够理解一步性指令即简单的指令。
(2)指令的一致性:

正如上面所说的一个意思可以用几个相似的句子表达。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时,说出一句话后,发现孩子没有反应或做错了,再说的时候就变换形式,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就象上文所举的“起来”的例子,说“起来”孩子没有做,就说“你快点起来”,孩子还没有做,就说“你还不起来,妈妈就不高兴了!”或“你再不起来,妈妈就生气了!”也许这位母亲认为自己说的是一个意思,而且一句话比一句话有力度,或许她并未留意自己怎么说的,认为这样孩子就应该能做到了。家长就是没有想到孩子要理解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也就是说孩子一次要对自己根本不理解的几句话做出反应,难度自然就增加了。孩子大概会越来越糊涂,更加不知道要做什么了。因此父母发指令时一定要保持指令前后一致,要知道指令就是目前要教孩子学习的内容。当确实已经掌握了,再教其相同但形式类似的句子,这时候就可以用已经理解的句子提示孩子新的句子和学过的是一个意思(语言提示)。
(3)指令难度的提高和降低
当孩子已经能够很好地(但不一定完全)理解了一个指令,就要想到增加指令的难度,即进行下一个步骤的训练。否则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原来的那个步骤上,孩子就会感到厌烦,而且孩子也不会向下一个步骤发展。上文说过指令的发出要保持一致性,但是当孩子已经掌握某一指令后,就可以在同一步骤内做难度的提高,如果孩子能够很好地完成“起来”的指令,就可以教“你快点起来”了。这实际在教孩子理解“快点”的意思。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注意提高和降低指令的难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的情况,就是对孩子的水平了解的多么彻底、多么深入,也有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因为以前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只能采取尝试的办法,然后根据孩子的反应决定如何修正指令的难度;另一方面,在一对一教学中,似乎也不能完全确切地计划好孩子什么时候能够掌握一个指令,掌握到什么程度,因此当孩子的表现确实证明他/她已经掌握了这一指令就马上想到提高指令的难度。提高难度是为了促使孩子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而降低难度是为了使孩子能够独立地或着辅助下比较容易地完成指令。要做到这一点,家长要时刻有这样的意识,希望家长在操作中注意培养。
(4)发出指令的次数
在刚刚发出一个指令的训练时,确信自闭症儿童确实完全做不到,可以只发一次指令,在辅助孩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重复指令,以增强孩子对指令的理解;随着操作的进行,一般要给孩子两次机会(延时辅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发出相应的指令,等待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给予奖励;如果孩子做出错误的反应或无反应,终止此次操作;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次发出指令,等待孩子的反应,如果正确,给予奖励,如果错误反应或者无反应,终止此次操作;第三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发出第三次指令,立即给予辅助,帮助孩子完成此次操作,而不是一直重复指令。一般把上述过程看成一次完整的操作。重复此操作过程,直到孩子学会。
相似回答